夺荆州是夷陵之战的焦点——“夷陵大捷”孙吴武昌建都的“礼花”简析之二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8-03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孙权与鄂县有关联的争衡天下大戏,还有江夏征剿黄祖、赤壁联刘拒曹、荆州擒杀关羽等华彩剧目。这几出戏都与曹、刘、孙争夺荆州有关,且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1、剿黄祖——

  拉开曹、刘、孙争夺荆州序幕

  若问孙权兄弟接班后心中最想做的事,毋庸讳言,一定是向江夏黄祖报杀父之仇、向荆州刘表讨忘恩负义之债。

  刘表、黄祖跟孙权父子恩怨交织。汉末纷争刚起时,孙坚便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赴雒阳征讨董卓的途中,杀了早有过节的荆州刺史王睿,这为刘表接管荆州带来历史契机,也使孙坚一年后在袁绍、袁术相争中,被其手下大将黄祖袭杀。因此,对刘表先得益于孙坚,后又以怨报德杀害了恩人,张纮 、鲁肃在“广陵对”和“吴下对”中,相继提出“仇敌(刘表、黄祖)可报”“剿除黄祖,进伐刘表”。这是孙权兄弟后来4次西征黄祖的历史原因。

  实际上,孙策带着孙权杀到沙羡的那一次,如果不是江东有事撤军,兄弟俩便可完成报父仇的任务。统事后的孙权念念不忘这一血海深仇,借西塞山逼黄祖长子黄射“遁走”之机,任命胡综为鄂县长。这标志着孙吴对鄂县有效治理的开始,还为接力西征黄祖提供了前方战略据点。随后,发起3次西征黄祖行动。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初冬第一次西征黄祖,很快“破其舟军”。正当全力攻城时,江东多个郡山越“复动”,因而在“惟城未克”的情况下班师回援。

  在接下来全力镇抚山越时,孙权有两大收获。《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第一个收获是:周瑜进军至刘表控制的荆州麻、保二屯(属今湖北嘉鱼),“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为西征黄祖和刘表又增加了前方基地。《三国志·甘宁传》则记下了第二个收获:投靠刘表未被重用的甘宁,被“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归吴的甘宁因熟悉刘表和江汉之地情况,向孙权献上争夺荆州计策:“图之(指夺荆州)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指孙权)今往,其破可必。一破(黄)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之计更加坚定了孙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的决心。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了孙权第2次对黄祖的讨伐:“(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资治通鉴》说还军原因是“(孙)权母吴氏疾笃”。办完丧事后,孙权打破“国丧不举兵”的惯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第3次“复征黄祖”。结果是:“(黄)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一石激起千层浪。孙权剿灭黄祖后,孙吴打开了进攻荆州的东大门和竞逐长江上中游的战略通道,这对汉末天下格局走向带来重大影响。占据荆州的刘表首当其冲,加快其分化消亡进程。这让依附刘表的刘备,开始有了觊觎荆州之变、企图取而代之的雄心。

  与此同时,还使志在一统天下的曹操受到强烈刺激,迫使他带领刚刚北征乌桓的疲劳之师南下争抢荆州。因此,建安十三年的荆州顿时成为孙权、刘备、曹操激烈争夺的焦点,导致赤壁战火很快燃烧起来。

  2、联刘拒曹——

  鄂县脱颖而出走到前台

  鄂县由汉末纷争前台变成争鼎中心舞台的重要契机,就是孙、刘在即将爆发的赤壁大战前抱团取暖,联手拒曹。刘表去世带来的汉末局势急转直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显出宛叶(现属河南)”、到达南阳一线,刘表在惊吓中于八月一命呜呼。把持荆州军政大权的蔡瑁,让13岁的外甥刘琮继位。这位荆州刺史屁股还未坐热,九月曹军就攻下新野,接着就要攻打荆州治所襄阳。摆在无能幼主面前只有挺身战曹、依靠刘备敌曹、降曹三种选择。《三国志·刘表传》记述了他的选择:“太祖(指曹操)军到襄阳,(刘)琮举州降。”

  对刘琮降曹猝不及防的无疑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经过襄阳时,刘备曾到城下大声质问刘琮。

  还在刘表死时,孙吴大部分臣僚对荆州局势感到棘手,第一时间觉得可以危中寻机的是鲁肃。《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刘表死,(鲁)肃进说”于孙权。分析刘表死后荆州内部形势和刘备、曹操可能的动向后,建议开展“吊孝外交”,及早纵横捭阖。孙权“即遣肃行”。

  在那个波诡云谲时刻,鲁肃此行虽充满波折,却有力改变了荆州争夺格局,其结果便是孙、刘联手拒曹。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刘)表子(刘)琮已降曹公,(刘)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鲁)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原来,以仁义自居的刘备带着一路跟来的荆州逃难百姓,仅能“日行十余里”,很快在当阳长坂被曹操部将曹纯和刘琮降将文聘追上。一番厮杀,刘备弃妻舍子落荒而逃,只有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相随。但这正好成全了鲁肃的想法,得以“与(刘)备会,宣腾(孙)权旨,及陈江东(指孙吴)强固,劝备与权并力(拒曹)”。

  《江表传》生动记述了这次会晤中的对话。鲁肃问:“豫州(指刘备)今欲何至?”刘备答:“与苍梧(现属广西)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鲁肃说:“(孙权)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他建议刘备派心腹到江东,跟孙吴“崇连合之好,共济世业”。接着他分析道:你要投的吴是一个凡人,偏在远郡,可能马上被人所并,“岂足托乎”。一席话后,双方“即共定交(往)”,刘备“遂到夏口”“遣(诸葛)亮使(孙)权,(鲁)肃亦反命(返回复命)”。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临行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指孙权)。”这说明他赞同鲁肃谋略,认为孙权可信赖。后来,很多人却认为孙、刘联手抗曹的关键人物是诸葛亮。但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鲁肃传》作注时,直白无疑地认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指曹操势力),皆肃之本谋”。

  如果说“吴下对”鲁肃是从战略上提出孙吴竞逐长江、以图天下奇计的话,那么他的“吊孝外交”则是从战术行动层面,让孙权面对曹操大军来袭能够从容应对,进而主导孙、刘联军征战赤壁立下的奇功。

  不久,刘备便按照鲁肃之谋,果断将原来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打算改为进驻樊口。此举使鄂县在汉末纷争中进一步脱颖而出。

  3、樊口会师——

  迅速扭转对孙、刘不利局面

  曹操夺得荆州以后,让曹洪驻守襄阳,曹仁、夏侯渊占据江陵,亲率军队以水陆两路压顶之势,准备接着拿下孙吴。

  鲁肃带着诸葛亮到达柴桑之际,正是曹军即将杀来之时,孙吴“将士闻之皆恐”。据《江表传》载,此时孙权接到一封曹操的恐吓信:“近者奉辞(朝廷辞令)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指孙权)会猎于吴。”寥寥数语带着不战以屈人之兵意味。“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主张“迎曹”,理由是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出师有名,又得荆州水军破孙吴立足之长江天险,此时曹、孙“势力众寡”。这三点理由使孙吴群臣在对曹是“迎”是“拒”上,莫衷一是。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见到孙权,诸葛亮先用激将法,让勃然大怒的孙权增强抗曹的决心,接着提醒孙权对“英雄无所用武”的刘备应正眼相看而联手。诸葛亮还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民附(曹)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来阐述曹操的外强中干,以增强战胜曹军信心。

  关键时刻又是鲁肃站了出来。《三国志·鲁肃传》记下了他的一个转圜之举,就是在众说纷纭时“肃独不言”,私下让孙权冷静下来后,将心比心地说“肃可迎操”,那会像刘琮手下降将一样,得到曹操给予的高官厚禄;而将军迎操,则“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夙愿将化为泡影。鉴于“时周瑜受使至鄱阳”,鲁肃“劝(孙权)追召(周)瑜还”。这一妙招彻底改变了孙吴大营对曹方略争论不休的局面。

  周瑜到柴桑获悉张昭等人“迎曹”理由后,首先拨开笼罩在曹操脸上华而不实的面纱,直指其4个方面的要害问题:“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北土既未平安”且关西有“后患”,“舍鞍马,仗舟楫”非其所长,“马无藁草”“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因此,周瑜提出“请得精兵三万人”,以拒“治水军八十万众”的曹操,并表示:“保为将军(指孙权)破之。”

  听到周瑜发誓后,孙权说:“老贼(指曹操)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于是“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会见)先主,并力拒曹公”。

  《江表传》详细记述了刘备、周瑜相会鄂县樊口缘由和细节:“(刘)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巡)逻吏于水次候望(孙)权军。吏望见(周)瑜船,驰往白(告诉)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指曹军)耶?’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资治通鉴》还说“(刘)备乃单舸往见(周)瑜”。

  “遣人慰劳”“单舸往见瑜”是孙、刘两军会师鄂县樊口的标志,此举意义重大,迅速扭转了此前双方因势单力薄而对曹惊恐的不利局面,使争夺荆州的胜利天平向孙、刘倾斜。

  因此史学家认为,不论赤壁战地在哪,鄂县都是这场深刻改变汉末纷争格局和中国历史走向之战的获胜地。不仅如此,这一会师还成为曹、刘、孙鼎足相争的起点,当然也是孙、刘在荆州你争我夺的开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