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荆州”为何成为夷陵之战导火索——“夷陵大捷”孙吴武昌建都的“礼花”简析之五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8-24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孙、刘第一次联手战赤壁,便赢得了双方意想不到的辉煌胜利。但此战只不过开启了曹、刘、孙相互征战的序幕,围绕争夺荆州,孙、刘先继续联手,后反目成仇,曹、孙由刀兵相向到携手对刘。

  如此大反转连续剧,引发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故事。可以这样说,刘备在荆州问题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既有通过机巧获利的巨大刺激,又有伤筋动骨的满腔激愤,因而不惜为报仇与孙吴血战夷陵。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与孙权从公安来到鄂县建都谋划应对夷陵博弈有一定的关系。赤壁一战,刘备信服了《隆中对》

  赤壁之战由孙吴主导,周瑜身临前线指挥火烧赤壁、逐走曹仁、攻下荆州江陵,这些本来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已有定论。后世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因循“尊刘贬曹抑孙”的历史观,将刘备谋臣诸葛亮作为导演推进这场大捷的最大功臣。战后刘备借荆州,恰恰证明孙吴是赤壁战果的操控方。

  那么,刘备为何急急忙忙找孙权借荆州?这既有其生存立足的现实需求,更有趁机落实《隆中对》既定战略的长远考虑。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促膝而谈留下《隆中对》。当时诸葛亮既对天下大势有精辟分析,更为刘备谋划了“跨有荆益”“汉室可兴”的核心战略,以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实施路径。

  赤壁之战见证了《隆中对》点石成金的神奇功效,一年后便让长期东奔西走、到处投靠的刘备,通过“结好孙权”合力打赢了赤壁之战,一并控制了荆州。这让刘备从心底信服《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构想,由此激起其趁势而上,将“跨有荆益”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和行动。

  刘备首先从解决眼前能在荆州生存入手。据《江表传》载,逐走曹仁后,“屯据江陵”的周瑜只分了南郡江南岸边、时为孱陵县属地的油江口给刘备立营。对此,曾为左将军、被人称为左公的刘备冷静对待,他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将图谋荆州之志暗喻其中。接着,他抓住赤壁战后曹、孙已在江淮开战的有利机遇,不失时机展开借荆州、占荆州的行动。

  原来,曹操亲眼看到孙吴在战赤壁、逐曹仁中锋芒毕露,加上此战后期“(孙)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在江淮间开辟了抗曹第二战场,因此一世精明的曹操迅速将孙吴上升为主要征战对象,实行战略东移。

  借荆州,刘备下了“五手棋”

  此时的刘备虽然被曹操不屑一顾,但他从曹、孙江淮鏖战中嗅出了历史机会。《三国志·先主传》和《吴主传》分别记下了刘备利用曹、孙矛盾,在荆州下了“五手棋”。

  第一手棋是“先主表(刘)琦为荆州牧”。表面上看,这是赤壁战后刘备把主要胜利果实送给刘表长子,实际上是让已依附自己的刘琦先取得管控荆州的身份,为日后取而代之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手棋是刘备接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向孙权借荆州。理由是战后“刘表吏士见从北军(指曹军),多叛来投(刘)备”,而“(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要“复从(孙)权借荆州数郡”。一个“借”字,既体现了刘备在支配赤壁战果中的从属地位,又体现了他以退为进的精明选择。

  孙吴阵营里的周瑜、鲁肃、吕范等人都是高手,对刘备战后动静自然洞若观火。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当即上书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即认为枭雄刘备一定不会久屈人下为孙吴所用,如果“猥割(指借)土地以资业之”,日后很有可能成为孙吴争夺天下的对手。周瑜献出两条计策:一是“徙(刘)备置(留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让刘备在吴地玩物丧志。二是将熊虎之将关羽、张飞“各置一方”,安排孙吴将领对他们加以控制。这时吕范也“密请留(刘)备”。但鲁肃不同意以上意见。《汉晋春秋》记下了其理由和计策:“曹公威力实重,(孙吴)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荆州部分地方)借(刘)备,使抚安之。多(曹)操之敌,而自为树党(朋党),计之上也。”

  尽管历史证明周瑜、吕范之见切中要害,但孙权着眼于“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且恐刘备难以一下子制服,为避免与曹、刘同时为敌,便接受了鲁肃之谋。《三国志·鲁肃传》传神地记下了这样一幕:“曹公闻(孙)权以土地业备(资业于刘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这说明,原以为赤壁战后孙、刘会为瓜分荆州而失和的曹操,未曾料到江淮战端开启后,孙权却通过借荆州来进一步联刘,故大惊失色。即使这样,围绕借荆州所发生的事,说明孙、刘关系已由战略追求一致转变为各有所图,日后翻脸的种子就此播下。

  第三手棋是名正言顺管控荆州部分地域后,“又南征四郡”,加上刘琦数万兵马驻扎的江北地盘,这样刘备在荆江两岸有了大片辖地。

  第四手棋和第五手棋是同时落子的——“(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其表荐孙权的第五手棋实际上是虚晃一枪,因为刚吃了赤壁败仗的曹操,绝对不可能让朝廷认可这一表荐。

  再说,所谓徐州牧不过是遥领而未有实地。但这手虚棋却一举多得,除了平衡孙、刘关系,让自己坐上荆州牧这第四手棋能顺理成章落子外,通过对孙权的表荐,满足其北上徐州、经略中原的野心,直接刺激已基本荡平中原的曹操,为江淮战火再浇上一瓢油,有效转移曹、孙视线,为自己腾出了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孙权“进妹固好”,实则监控节制刘备

  刘备的一番举措可谓收获满满,趁机为“跨有荆益”迈出了坚实步伐,这跟孙吴也就不可避免发生战略冲突。

  此时孙、刘一方面对天下纷争中最强势的曹魏还必须继续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各自战略追求相互算计,孙权对刘进入“绸缪恩纪”阶段,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妹固好”。

  对于默许借荆州后刘备的得寸进尺行为,《三国志·先主传》说“(孙)权稍畏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先主(第二次)至京见权”。据《资治通鉴》记载,孙权主动将年方二十左右的同父异母妹妹嫁给年已49岁的刘备,以增进双方的绸缪亲密关系。不论是当时还是日后,对此评说不一。“赔了夫人又折兵”就集中概括了否定孙权此举的意见。

  但对这一超出常人思维的举措进行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孙权在“绸缪恩纪”下的真实意图。大汉开国以来就有通过和亲来缓和敌对双方关系的做法。孙权沿袭这一手段,且用另一种方式,采纳了周瑜在刘备借荆州时提出“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的建议。

  《三国志·法正传》云:“初,孙权以妹妻先主,权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恐惧感)。”诸葛亮也对法正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这些生动反映了孙权通过“进妹固好”,促进孙、刘“绸缪”关系背后隐藏的“恩纪”秘密:监控节制刘备。

  “进妹固好”不久,身处荆州前线的周瑜赶到京口。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他向孙权提出了下一步竞逐长江、以图天下的计策:“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指孙权)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将军号)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周)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进逼)操,北方可图也。”很可惜此计还未实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在返还江陵时“而道于巴丘(今湖南岳阳)病卒”。

  透过三件事,孙权看清刘备据荆州本质

  《江表传》透露了周瑜死难瞑目的一件事:“刘备寄寓(荆州),有似养虎。”希望“至尊(指孙权)垂虑”。随后三件事见证了周瑜死前所虑非虚,使孙权进一步看清了刘备占据荆州的本质。

  第一件事是曹魏西征马超、张鲁时,“(孙)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接待孙吴信使后,荆州主簿殷观向刘备建议:表面同意,实际拒绝孙、刘共同取蜀。《献帝春秋》记下了刘备以“两个不可”的理由给孙权回话:第一个是“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此时取蜀就是吴起、孙武这样的战将也“不能善其事”。第二个是“今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此时取蜀是“借枢于操,使敌乘其隙,非长计也”。孙权自然知道刘备“两个不可”之意。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按照周瑜生前建议派孙瑜单独取蜀。由于此时刘备已控制了进军蜀地的水陆要道,孙瑜无法进军,孙权只好作罢。而这一年,刘备却利用曹操破马超、攻张鲁、益州求救之机,被刘璋迎进蜀地。

  第二件事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曹操东征濡须口、破孙吴江西大营,孙权因此于十二月向刘蜀求救。刘备不仅不驱兵驰援,反而以此为由骗取刘璋借兵,还以未满足“东行援孙”需求为借口向刘璋宣战,进而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彻底占据益州。《三国志·鲁肃传》云孙权骂道:“猾虏(指刘备)乃敢挟诈!”

  第三件事是刘备得益州后,孙权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五月,“令诸葛瑾从求(返还)荆州诸郡”。《三国志·先主传》记下了刘备答复:“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这实际上采用的是拖延计,“(孙)权忿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