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定都武昌(上)——“夷陵大捷”孙吴武昌建都的“礼花”简析之七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9-07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刘备被孙、曹联手从荆州逐出后,发生了包括夷陵大战在内的一连串事件,直接导致东汉灭亡,拉开三国时代到来的大幕。面对这一历史大转折,孙权作出了从公安来鄂县建都备战的战略决策。

  喜悲交织中传来刘备东征警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乘大胜之威进驻刘备在荆州的老巢公安,并将其作为孙吴前方大营。在这里孙吴不仅夺回荆州,更为可喜的是吕蒙、陆逊等一批年轻将领,在战火洗礼中茁壮成长。打下公安、南郡后,孙权任命陆逊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让其“径进”西征。陆逊一鼓作气连续拿下宜都、房陵、南乡等郡和秭归等地。至此,除了曹操控制的南阳郡及江夏、上庸部分地点外,孙权拥有了荆州绝大部分地域。

  喜不自禁的孙权,还对刘备这个昔日同心拒曹、后多方算计孙吴的盟友进行全面清算。通过朝廷任命,孙权正式取代刘备荆州牧的位置,还把吞并益州时被其羁縻于公安的刘璋表为益州牧,剥夺了刘蜀“跨有荆益”的法理权利,且从道德层面,将刘备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行为,狠狠羞辱了一番。

  真可谓乐极生悲。在汉末风雷激荡的大背景下,孙权很快迎来“一悲一忧”两件大事。

  “一悲”是夺回荆州的头号功臣吕蒙突然病逝。对这位战功显赫的爱将,孙权战后予以重奖:“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候,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早就看淡钱财生死的他“固辞金钱,(孙)权不许”。然而就在此时,吕蒙重病消息传开。《三国志·吕蒙传》对孙权倾心救治吕蒙作了详细记载:“封爵未下,会(吕)蒙疾发。”孙权先是将他“迎置内殿”,放在身边直接关照,后“赐千金”延请良医,还“穿壁瞻之”“夜不能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吕蒙临终交代“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丧事务约”时,西蜀传来刘备要亲率大军出川报仇这件忧事。

  关羽曹操之死引发汉末形势剧变

  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刘备来说是先喜后悲之年。就在与曹操过招大喜过望时,不料刘备苦心经营11年的荆州之地一夜尽失,“跨有荆益、匡扶汉室”战略目标的实现功亏一篑。因此,《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这是吕蒙病逝时从西蜀传来军情警讯的缘由。

  恰恰在此关口,又一惊天噩耗降临:指挥南征关羽的曹操返还雒阳后不久驾崩。

  叱咤风云战将关羽和一代枭雄曹操相继离世,其后接连发生终结东汉王朝的两件历史大事。

  第一件历史大事发生在曹魏许都,直接将苟延残喘的汉献帝逐出历史舞台,拉开三国序幕。

  曹丕继位丞相、魏王后,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亟待破解:是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取而代之?他从父亲一方面谋求封公立国、晋爵魏王,一方面又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策令公文里,发誓要扭转这一局面。于是,他一上任就推动天下一统进程,为逼汉献帝禅位造势。

  据《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六月辛亥,(曹丕)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孙权)”。接着向刘备用兵,收复上庸三郡,“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

  在此前后,孙权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曹操被封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后,精明的孙权选择为夺回荆州、壮大自身实力而屈身联曹。除夹击关羽、帮助曹军解樊城之围外,还“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把江淮鏖战征皖城俘获的庐江太守朱光等人“遣归”于曹。不仅如此,《魏略》记下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孙权的另一个非同寻常动作:“上书称臣,称说天命。”即在“称臣”的同时劝曹操取汉称帝。曹操虽然心中大喜,却对属下诙谐地说:“是儿(指孙权)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就在刘备筹备向孙吴报仇时,孙权在公安又接到江淮前线急报:接曹操班的曹丕率军到谯(今安徽亳州),耀武吴疆。反复权衡后,孙权认为备战刘蜀,巩固“荆扬可一”局面是当务之急。孙权把头一年对曹操“遣使奉献”的办法又用在曹丕身上,这一招还真管用,不久曹丕就从江淮撤军了。

  有了大胜刘蜀的军威资本和孙吴臣服劝进的实证,曹丕回许都便逼汉献帝禅位,并于建安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称帝。

  第二件历史大事发生在益州成都。

  关羽死后,接连从曹魏传来汉末时局剧变信息,打乱了刘备东征战略部署。《三国志·先主传》记下了刘备应对举措:先是“或传闻汉(献)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接着于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史称蜀汉。

  在汉末家家争当帝王,人人欲为诸侯之际,曹丕称帝只不过做了其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一把火焚烧了东汉朝廷。刘备紧随其后称帝,本意是想像先祖光武帝刘秀那样“光复汉室”,但从历史结局看,却成为效颦曹丕之举,对东汉倾覆可以说是又烧了一把火。

  沉着应对决定择址建都

  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对鼎足相争重要一方的孙吴肯定带来激烈冲击,坐镇公安的孙权被身边劝进呼声所包裹。此时他心里也想称帝建国。统事20余年里,孙权不仅守住了江东基业,而且还夺得战略要地荆州,日益有效管控交州,这些无疑成为他与曹丕、刘备分庭抗礼的资本。

  《魏略》记下了孙权此时做的一件事:“(孙)权闻魏文帝(曹丕)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这说明,孙权当时“遂有僭意(称帝想法)”。要实现夙愿,却有一座大山横亘在孙权面前。正如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的那样:“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也就是说,孙权既没有曹丕控制汉廷那样的“势强”,又没有刘备号称皇叔带来的“义正”。有自知之明的孙权于是假托察看天象,“而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来说服手下。

  即使这样,当想到父亲孙坚在雒阳所获传国玉玺承载的宏大梦想,孙权又绝不可能坐视曹、刘两家瓜分天下而孙吴无所作为。他选择“先卑而后踞之”来应对。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作出暂不称帝,全力抗刘的战略决断。在此基础上,出台“深绝蜀而专事魏”、选择鄂县建都这两大内外兼顾、前后呼应的战略举措。

  孙权这一战略抉择可谓是谋定而后动。从曹、刘、孙相互博弈的天下大势看,刘备把出川夺回失地作为重建“跨有荆益”战略基地的头等大事来做,在紧锣密鼓谋划“光复汉室”大计时,一刻也没有停下东征准备,刚登上皇帝宝座就亲自出征。此时孙吴没有任何余地可供选择。暂不称帝、“深绝蜀而专事魏”,就是要全力以赴确保打赢与刘蜀的这场大战。

  此时孙权面前还有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需要决断。因为公安紧邻军事要地夷陵,刘备大军突破三峡天然屏障后,要不了多久就能打到这里。如此战略态势下,必须选择一个既能避开刘蜀兵锋,又能尽量靠前指挥、保障前后方兵马物资调度的战略之地。非常难得的是,孙权走这步棋时与择址建都通盘考虑、一并进行,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暂不称帝中蓄势以待。夷陵大战结局充分证明,孙权这一战略决策的精明正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