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梁子湖畔百年烟云——解读一鄂州珍稀楹联手抄本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11-16 语音:播放

  □ 张靖鸣

  前不久,笔者在梁子湖一带采风,发现一册民国时期的楹联手抄本——页面微黄,封面和封底缺页,正文有49页;左下角残缺,约有数十副楹联缺字。全册系毛笔抄写,字迹秀逸,共计337副楹联。

  曾国藩为何给鄂州乡间文人撰联

  研读此册,发现其中有一联是曾国藩写给武昌县符石乡(今鄂州市东沟镇)龙塘湾村民张善准的,且此联还未录入《曾国藩文集》。这其中有何之缘?

  楹联抄写者叫张芸生,是当地村民,民国时期读过私塾。此册楹联的作者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政坛名宦、科举精英、乡间塾师。

  政坛名宦部分的楹联包括,曾国藩(湖南人,清代名臣)、左宗棠(湖南人,两江总督)、彭玉麟(湖南人,两江总督)、张之洞(河北人,湖广总督)、曹鸿勋(山东人,陕西巡抚)、黎元洪(湖北人,民国总统)。

  科举精英部分包括,朱国桢(沼山人,翰林)、纪夔(金牛人,进士)、朱映清(大冶朱家山头人,进士)、王子畴(金牛人,进士)、林仲镛(金牛人,举人)、黄朗吾(沼山人,举人)、张省三(太和人,举人)。

  乡间塾师部分包括,邓祖章(太和人)、纪惠生(金牛人)、熊馨珊(涂镇人)、金珊堂(沼山人)、孟燎明(沼山人)、叶青(东沟人)、贺楚乔(金牛人)、朱质清(沼山人)、朱楚翘(沼山人)、杜星符(保安人)、贺方美(金牛人)、张仁辅(沼山人)、陈烺 卿(太和人)。

  楹联集中出现了一些家族文人群体撰联现象,而在清代考取13名举人的鄂冶望族——朱氏家族文人冠冕群贤。科举精英与乡间塾师大多是湖北鄂州人,世居梁子湖东南岸,其中有的是金牛人。金牛是千年古镇,原属鄂城县,20世纪50年代划属黄石大冶县。鄂冶自古山水相连,民俗同源,文人交往密切。

  楹联手抄本中有不少挽联,这与梁子湖一带的民俗风气有关。鄂风楚俗传承千年,至今不绝,而地方白喜事礼仪尤为讲究。如果某家老人去世,必定要悬挂挽联、挽幛等,因为对联言简意深,实用性超过了其他文学形式,甚合百姓认知能力。该册楹联中有挽亲人、朋友、同学等,联文涉猎的人情世故,多出乎意料。

  曾国藩撰写的楹联是:“寒夜一星沉,歌泣载途,信君不愧囗囗囗;遗篇千卷在,文章名世,有子真能读父书。”这副楹联便是曾国藩为湖北武昌县符石乡(今鄂州市东沟镇)龙塘湾村民张善准撰写的。

  作为晚清重臣与文坛巨擘的曾国藩,为何给这位乡间文人撰联?因为张善准(1796年—1864年)是清代莲池书院山长张裕钊之父,而张裕钊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师生感情笃厚。在张善准去世之际,曾国藩为之撰联哀悼,他在联中纪颂张善准文章名世。笔者曾读过张善准的文章,其文采斐然,以骈文尤佳。张裕钊之所以能成为清末桐城派重要作家,骨子里自然是延续了先祖文脉。

  经查询发现,这副楹联未载录《曾国藩文集》。尘封150余年,曾文正公的这副集外楹联作品不失为鄂州的一份文化膏泽。

  楹联抄本里,曾国藩挽罗泽南、官文与彭玉麟题楚北昭忠祠等联文,笔挟太平天国战争风云;张之洞题西山、黎元洪挽柯逢时等联,则凸显本土人文。上述联句一起构成名宦题联景致,从中涵盖了湖广地缘因素。本土科举精英与塾师对联声律谐和,功力非凡,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概况。

  首次见到抗战中的鄂州学生联作

  手抄本载录了樊川学校的40副楹联,有开学典礼联、过年门对等,有几副楹联竟然是樊川学校的一上、一下、二上学生所作,“以三育四科庆祝今年元旦;用八音九品歌舞来日升平”。由此知悉,当时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这所学校注重传统儒学,而年少未敢忘国忧,学子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盼望抗战早日胜利。

  这是笔者首次见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鄂州学生联作。

  樊川学校早已消失于岁月之尘,笔者在《鄂州市教育志》中查到,这所学校也称樊川中学,原址在鄂州市公友乡宅俊中学。听说樊川学校有一名学生叫邓栋生,现年90岁,家在太和镇,笔者赶忙去拜访,老人回忆说:“我于1942年在樊川学校读书,后来学校准备办成军事学校,我便退学了。”

  这所学校办学时间仅有2年历史,转瞬风流云散。而作为唯一见证樊川校史的40副楹联,所涉人事繁杂,不禁让人回眸那所乱世之秋的校园。宅俊与金牛近在咫尺,而金牛则是当时日寇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所学校居然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再起弦歌,堪称鄂州教育史上的奇事。

  在众多楹联中,令笔者动容的是一副乞丐自挽联:“胡为乎来哉,生从苦海波中,想幼被难、壮被蹇、老被干戈,何以有我;溘然而逝矣,死到阎罗殿上,愿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切莫做人。”虽然联句缺字,但文气毕现,不难看出这位乞丐是读过书的,却为何沦落乞讨?联中字字浸透血泪,看似历数生活困蹇,实则是对黑暗社会的强烈鞭挞。

  另外,抄本里还有几副挽妓女联文十分罕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位楹联作者竟然蔑视礼教,果敢为风尘女子撰联,这需要何等勇气。

  从一定角度来看,该册手抄本是体现鄂冶地区这一时期楹联文学风貌的重要文本,尽管有些联文夹杂着封建思想糟粕,但毕竟瑕不掩瑜,其地域与文史特色并耀光泽。而楹联本身在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过渡痕迹,也值得研究者甄识。

  就时间而言,可以上溯到清代咸丰年间至20世纪新中国成立时。而这一阶段,正是中国社会局势剧烈动荡时期,内忧外患,国势积弱。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民俗等事象,在联语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张善准(清)楹联手抄本(现藏于台湾图书馆,陈奕君博士提供)

张靖鸣(右二)在民间采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