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之变——鄂州湖泊文化初探(8)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3-08 语音:播放

□ 楚昕/文 袁谟浩/图

  樊口水利枢纽

樊口大闸(右为船闸)

  A

  民国之初,樊口以内种田农民呼吁建筑闸坝的声音更加强烈。1914年1月,环湖鄂城、大冶、武昌、阳新、蒲圻、咸宁等六县种田受益人,曾经按亩摊捐联合筹资,与日本在汉的聚成建筑公司和日本维新营造厂订立合同,拟在樊口修正堤和建闸一座。但一些绅商以外人月包、坐令权利外溢为由激烈反对,迫使日商自动放弃合同。

  这个过程,在1914年1月被上海《申报》进行了多次报道:“湖北樊口大堤,修之则鄂大阳崇蒲咸六邑之利,然下游黄、圻各县不免隐受其害。缘樊口以内,古为樊川,可囤水无量数也。光复后,各县人民屡次集款堵筑,均被冲毁。后经饶民政长援前清鄂督李瀚章奏案,咨部永禁堵筑。今春六邑人民又私自集款堵塞,前吕巡按使正拟派兵掘毁,不期又遇大水冲溃,官民争执,几无休止。兹该邑人民代表胡金崇等乃包工于日商聚成建筑公司等堵筑。”

  同年12月,《申报》继续报道称:“樊口堤包工于日商事,被武黄咸蒲各邑绅士查知,群起反对,旋由驻军旅长胡廷佐以兵力干涉,毁约终止。”

  可见,当时樊口建设闸坝的影响有多么广泛!

  1922年肖耀南出任湖北总督,遂委任吴兆麟总理樊口堤闸工程。吴兆麟主持建设樊口闸坝,计划工程分为三大步:第一步为堵12湖口、培45里长堤,建长70丈、宽60丈之横坝;第二步为开南北两月河,建南北民信、民生二闸;第三步为浚12湖口,疏当地支港,开高地塘堰,架月河桥梁。

  至1926年,樊口闸坝第一步、第二步工程竣工,第三步工程则因吴兆麟去任而未开工。

  樊口民信闸在当年算得上规模宏大,为通天式大型排水闸,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高10丈,3孔,孔宽7米,孔高7.4米,每孔2层,闸底高9.96米,泄水能力为每秒360立方米,为民国时期国内著名的涵闸。该闸建成后,外江水涨则闭闸以御江洪,江水低落则开闸以泄湖水。闸内受益面积“达八百余方里。跨武昌、大冶、黄冈、鄂城四县二千五百余村落”。

  收入湖北省档案馆《水利》第1461卷、第1464卷的文档记载:“樊堤建筑始于清道光中叶,至道光末叶滨湖田地庐舍年被淹没者不可数计,于是建筑之议始见诸事实。计自道光二十九年己酉,至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四年,人民大举兴创凡十三次,这期间或因长吏反对而狱兴,或因主持非人而事废,这种曲折的经历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确属罕见。”

  樊口民信闸建成后,粑铺大堤堤线从马坟延伸到雷山脚下,从此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洪屏障。

  但是,因该闸第三步计划没有实施,疏口工程未完成,且由于闸孔设计泄流量有限,加之排水港道迂回曲折,淤塞不畅,过水能力低,樊口以内大小湖泊,汛期渍水仍不能及时外排。闸口排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沿湖地区秋冬排水矛盾纠纷依然不断。

  1927年2月,湖北政务委员会决定,成立樊口堤闸委员会,管理樊口堤闸并清理以前的账务,完成未尽工程和处理该堤闸范围内一切善后事宜。于是,由鄂城等受益4县组成樊口堤闸委员会接管堤闸,继续进行未完成的工程,但因时局动荡计划未得到有效实施。到1938年10月,日军自东往西进攻鄂城、武汉,军事当局欲阻日军辎重西进,将樊口闸炸毁数处。至1948年才予以修补,樊口闸发挥的作用更是大打折扣。

  B

  因樊口闸先天不足且年久失修,明显不能满足常规年份湖水的安全吐纳需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樊口内湖治理开始统筹规划。

  1969年8月,湖北省政府批准在樊口新建一座排水流量为每秒1200立方米,兼顾防洪、排渍和航运功能的樊口新闸;开一条从樊口经三山湖、保安湖至长岭、梁子湖的新河道。

  樊口新闸当时被称为樊口大闸,选址位于粑铺大堤下游起点的雷山脚下。工程于1970年7月1日破土动工。省里原安排由鄂城、武昌、大冶三县按受益范围分担劳动力,计划上劳动力10万人,其中鄂城上5万人,武昌、大冶共上5万人。后武昌、大冶均未按决议派劳动力上工地,全部工程由鄂城县承担。在开挖闸基工程的同时,鄂城县于1970年冬上劳动力3万人,开挖樊口大闸至田鲁段新河道(以后逐年延伸到涂家咀,沟通三山湖)。到1972年10月,樊口大闸新闸基本建成。与之配套的新河工程至1974年春告一段落,历时4个冬春,实现了新闸至三山湖通水。1974年春,新河工程双向开挖长岭明槽,意图打通梁子湖至保安湖通道。但只施工了7个月,工程中途下马,以后被完全放弃,至今仍在长岭梁子湖、保安湖两侧分别留下当年开挖的巨大河漕。

  樊口大闸含水闸、船闸、公路桥等主体工程,属国家一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流量为每秒1050立方米。船闸紧连水闸,位于水闸右岸的雷山脚下,其主要建筑物含上下闸首、船室、输水闸、上下游导航墙等。船室长80米,宽10米,设计最高通航水位22米,航力100级。船室上方设有3米×4米引鱼苗灌江闸,底部高17米,平面钢闸门,配有手摇杆(后改电动)启闭机。

  樊口大闸建成使用,樊口内江涨倒灌和秋冬排渍可保无虞,但内涝依然是沿湖地区的心头大患。在长江水位高于内湖时,每年汛期内湖渍涝灾害依然十分严重。

  早在1969年动议建设樊口大闸之前,当时的鄂城县就向上级申请建设樊口泵站。1969年9月,鄂城县向湖北省和咸宁地区上报《关于请示修建梁子湖电力排水站工程的报告》,并经省、地同意。鄂城县立即组织劳动力劈山建站,1970年7月1日梁子湖电力排水站工程破土动工。但在1970年8月湖北省农村工作会议期间召开的有关梁子湖治理专题会议上,省里考虑当时的建设能力,平衡轻重缓急后,决定先建设樊口大闸和新河道,后建设梁子湖电力排水站。于是,已经开工的梁子湖电力排水站建设让位于樊口大闸工程。

  在樊口大闸及新河道工程建设期间,由湖北省水利厅牵头组成的省、地、县联合规划小组,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于1972年4月以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名义提出《梁子湖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报告》,该报告综合考虑到梁子湖流域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雨量为1321.6毫米,最大实测年(1954年)为2007.6毫米,且雨量在每年5-7月通常占全年雨量的45%-60%。大量的集中降雨使内湖渍涝几乎年年成灾,因此系统提出了梁子湖流域上蓄、下排、中间“固定水面,控湖调蓄”的综合治理规划。

樊口第二电排站

  C

  1976年11月湖北省“鄂革[1976]056号”文件批准《樊口泵站扩大初步设计》,并报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水利电力部备案。

  樊口泵站工程于1977年7月1日破土动工,泵站选址位于樊口大闸与民信闸之间。工程设计装机4台,每台6000千瓦,总装机24000千瓦。设计外江最高工作水位26.10米,站前水位17.50米;提排流量为每秒214立方米;1980年6月10日,除留1台机组作原型试验外,其余3台机组试车运行,樊口泵站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包括泵房、变电站、站前公路桥、拦鱼栅、进出水引渠及防洪堤与薛家沟闸等,当年全部投入使用。

  樊口泵站为樊口综合性水利枢纽的核心工程,对解决梁子湖流域汛期内涝渍水,确保环湖广大地区农业旱涝保收,确保环湖各地农村集镇群众安居乐业意义重大。在投入使用后的40多年,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鄂州湖泊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适应水生态安全保护、新区新城安全保护、交通动脉安全保护的更高要求,同时考虑应对长港河道淤塞、过水能力降低的现实情况,2016年鄂州市开始实施提排流量为每秒150立方米的樊口第二泵站建设,着力开通内涝排渍第二入江通道。樊口第二泵站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实现河道联网和提排渍水的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樊口水利枢纽的综合能力。

  樊口新港、薛家沟港的开通,长港河道的疏浚,樊口老闸、樊口新闸和樊口泵站、樊口第二泵站的建设,樊湖周数百里地区江涨倒灌、渍水外泄和内涝排江能力全面形成,樊湖与长江有效分隔并全部人为控制的目标完全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