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之变——鄂州湖泊文化初探(10)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3-22 语音:播放

□ 楚昕/文 袁谟浩/图

  鄂州部分湖泊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鸭儿湖、洋澜湖、梁子湖所受到的工业污染最具代表性,在不同时期分别被作为鄂州湖泊污染治理的重点。

  污染治理三个重点

  “鸭儿湖已到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从1958年开始,武汉市在距鄂州严家湖上游3公里处,陆续兴建葛店化工厂、武汉化工二厂和建汉化工厂,生产剧毒农药“4049”“1605”“六六六”“DDT”、乐果和烧碱、十二醇、聚氯乙烯、电石等产品。这几个工厂将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鸭儿湖。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排放量达10万吨,使鸭儿湖子湖严家湖、曹家湖、垱网湖、五四湖、断塘湖、黄泥塘直到薛家沟一线遭受严重污染。

  据《梁子湖志》介绍,当时监测的严家湖上游有关水质指标,pH值11-12,电导率年平均值超标6倍、总硬度指标超标3倍、氯化物超标4倍、总磷超标29倍。剧毒农药“1605”残留超过地表水最高允许浓度86倍、“4049”残留超过地表水最高允许浓度2.3倍、“六六六”残留超过地表水最高允许浓度93.5倍。

  污水所到之处,湖水药味刺鼻,湖内水草绝迹,湖中鱼体变形,湖底淤泥恶臭。湖水灌溉农田减产,土质变坏。湖面散发的药味在方圆二三十里内空气刺鼻,环湖村湾群众健康受损怪病增多。严家湖曾经在民间和官方都被称为“药水湖”,鸭儿湖其他子湖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鸭儿湖污染使沿湖30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伤害,引发的厂群矛盾十分尖锐,连续多年群众上访不断,呼吁治理的声音十分强烈。从1972年起,当时的鄂城县多次向湖北省和国务院反映武汉市葛店化工厂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上级重视。1975年11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鸭儿湖已到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从1976年起,国家计委、湖北省分别审定批复《关于防治鸭儿湖污染问题的批复》《鄂城县治理鸭儿湖葛化污水工程规划》。鄂城县当年就成立了指挥部,开始实施在严家湖建立三级氧化塘的治污方案。治理工程利用严家湖原有湖面建设三级氧化塘,将葛化等三厂污水通过水泥涵管直接输送到一级氧化塘,然后逐级经阳光和空气氧化后再排入大湖之中。工程于1979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了污水泛滥成灾的严重问题,鸭儿湖水质和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鸭儿湖氧化塘的污水治理成果,在当时被作为成功经验和实用模式,在国内外广泛宣传。

  由于技术标准的局限,当年三级氧化塘治污方案并没有根治葛店化工厂的废水污染,十多年后又逐渐被更彻底的治理技术取代。葛店化工厂等企业的生产工艺也陆续按生态环保要求换代升级,彻底结束了废水排湖的粗放生产工艺。然而,遗留在鸭儿湖特别是严家湖氧化塘的底泥污染问题,仍然是该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正在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鄂州主城的临湖时代从洋澜湖污染治理开始

  1958年,鄂城钢铁厂在洋澜湖西岸落户,从此开启了鄂州地方工业的蓬勃发展时代。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洋澜湖周边已经布局了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洋澜湖内,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日入洋澜湖污水量6万吨左右的峰值。洋澜湖水体水质快速从之前的2类、3类恶化到5类、劣5类。淤泥增多,湖草绝迹,鱼类减少,蓝藻频发,臭气扰民,洋澜湖不堪重负。

  20世纪末,鄂州主城重心南移,逐步迈进临湖时代。在快速恶化的湖泊环境问题面前,鄂州主城建设的重心不得不从洋澜湖治理开始。

  1997年,鄂钢实施工业废水“东水西调”工程,在辅之以简单处理的基础上,将工厂废水从排向洋澜湖调向西边的三水源。21世纪初,鄂州市结合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坚决关停了市化肥厂、市制药厂、市造纸厂、市制革厂、湖北怡盛印染公司、市棉麻纺织总厂、市油脂工业总厂、长进染整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到2003年前后,工业废水直排洋澜湖的现象被彻底杜绝,洋澜湖环境污染治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湖泊水生态环境迎来一线转机。

  从21世纪初开始,洋澜湖治理规划历经反复,逐步完善“生态调节,园林景观,休闲观光”的湖泊功能定位,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2003年起,洋澜湖实施湖底清淤,并取消投肥养殖,开展岸线整治,启动生态修复,完成跨流域生态换水,高标准建成环湖景观公园,洋澜湖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1世纪初的20多年,洋澜湖湖泊治理相关规划、建设、保护投入巨大,湖泊环境治理初见成效。2007年,洋澜湖实施全面集中统一管理,明确了洋澜湖区域的生态公益性质,结束了多头管湖治水的局面,开启了洋澜湖作为城市景观湖泊建设的崭新局面。

  不过,工业废水排湖的问题杜绝以后,生活污水排湖屡禁不止的问题继续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多年来,洋澜湖封堵排污口难以彻底、截污工程标准不高、污水收集和处理不够顺畅的问题逐步受到重视。沿湖小桥港、洪港、五丈港沿线排污口未有效封堵,大量污水直排入湖。老城区在雨污混流管道基础上改建的半墙式污水截留管网,一遇大雨即漫溢混流,将污水污物带入湖中。洋澜湖截污攻坚工程还在进一步深入,洋澜湖水生态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时代和社会对洋澜湖治理的强烈呼唤和广泛期待,仍是洋澜湖治理面临的重大命题。

2016年武城湖破堤分洪

  空前的梁子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

  21世纪初,上游地区部分苎麻和非金属矿加工企业工业废水直排梁子湖,梁子湖面临严重的污染威胁。同时,环湖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湖泊富营养化负担加重;沿湖村镇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入湖,生活垃圾特别是白色垃圾冲入湖内,在鄂州的东梁子湖上游形成大面积淤积,加重湖泊污染负担;日益增多的外来生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湖区,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在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面前,鄂州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省环保部门协调环梁子湖四市鄂州、武汉、黄石、咸宁,于2006年在鄂州梁子岛签署了极具标志意义的环湖四市人民政府《保护梁子湖协议》,第一次以协议的形式,协调环湖各地政府开展保护梁子湖的统一行动,在梁子湖率先启动环境保护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环湖四市工业废水直排陆续关闭,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普遍实施,村镇生活污水治理同步开展,治理外来生物入侵采取了经常性的流域协调行动,梁子湖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效果。

  在地方政府横向协调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梁子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湖北省长罗清泉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梁子湖环境治理,协调梁子湖水政、渔政、路政、林政行政管理在省级层面集中统一的问题。会议决定对梁子湖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划定梁子湖生态红线,实施区域综合执法权相对集中到省级层面统一管理。梁子湖管理长期以来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问题被彻底终结。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专题研究梁子湖治理,为梁子湖湖泊治理翻开了划时代篇章。从2008年开始,梁子湖全部拆除湖内围栏,全面取缔湖内围网养殖和周边珍珠养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梁子湖全域治理规划开始编制,梁子湖生态红线同步划定,梁子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标准全面升级。从此,梁子湖水质及水生态环境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同类湖泊中的领先水平。梁子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成果与经验,陆续受到国内、国际广泛关注,不断创造鄂州湖泊治理水平新的高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