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昕/文 袁谟浩/图
鄂州百湖之变
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与湖的变迁紧密相关的历史。
科学研究表明,自宋代以来,鼓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圩田,长江中游湖沼地区自然形成的湖泊,经过人力工程干预,在江湖泥沙不等量的淤积作用下,会发生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圩垸相对淤积更慢,而未围的水域在每年夏涨冬涸过程中,泥沙淤积反而更快。在这种淤积快慢差距的作用下,出现所谓“早围十年低三寸”的湖泊变迁现象。久而久之,一旦旧圩堤溃决,洪水漫过,地势低下的老圩垸重又聚水为湖,地势稍高的原水域反过来成为滩地。
鸭儿湖、武四湖、武城湖破堤连通
这种水陆交替、沧桑巨变的现象,鄂州湖区普遍存在。鄂州民间自古就有长江故道经西凉湖、斧头湖过梁子湖入长江的说法,并且与古称梁子湖为鄂渚、樊渚相印证。明清之间粑铺大堤慢慢形成,梁子湖周边水陆岸线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1926年民信闸、民生闸建成发挥作用后,这种变化加速演进,但当时内湖水系抵御江涨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整个粑铺大堤的堤闸高度普遍较低,江水夏涨仍旧“十溃其七,漫其三”。尤其是1931年粑铺大堤先溃后漫,樊湖全域水位26.26米,沿湖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54年为顾全大局粑铺大堤实施分洪,樊湖全域水位更达到创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极值27.61米,沿湖地区人民群众作出了极大牺牲。
迭经1931年、1954年两次全域洪灾,水利建设从1955年起,被进一步作为涉农事业的重中之重,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社会的倾力支持。鄂州全境长江大堤陆续按历史最高水位加高加固,鸭儿湖农场建立,樊口大闸、樊口电排站等沿江闸站建成,樊口新河道开通,围湖造田一次次掀起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鄂州湖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
1983年以前经过了围湖造田的鄂州百湖,与光绪《武昌县志》记载的百湖相比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983年以后,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之下,大批围湖造田形成的区域被裹挟其中,建村庄、建城镇、建新区。更有甚者,一些填湖造地的行为屡禁不止。2012年湖北省实施最严厉的湖泊保护措施之前,鄂州梁子湖上游曾经的乌翎湖、浮石湖已是公友畈、谢埠冲、南北洼、东井大圩的田地村庄;过去的铜铁 澥、小南湖、月山湖、广家洲,都已是旱涝保收的耕地水田;鸭儿湖曾经的大片水面,围垦后已成为长港农场、蒲团乡,这些地方后来更成为葛店经开区、红莲湖新城、梧桐湖新区、三江港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马湖、三山湖、洋澜湖等水域面积减半;北部面江的湖泊多数早已不复存在。
2016年武四湖、汤家湖洪水漫堤
统计表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前后,鄂州境内湖泊中梁子湖围垦25.1%,鸭儿湖围垦65.1%,三山湖围垦41.3%,洋澜湖围垦74.5%。后来虽然经过退垸还湖艰苦努力,但很多湖泊、湾汊、湿地已被永久占用而彻底消失。
2012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启动湖泊资源环境调查,对全省百亩(0.067平方千米,下同)以上湖泊及百亩以下城中湖,逐一清查并登记造册,实行“一湖一勘、一湖一档”。在此基础上,湖北省人民政府分两期公布了全省755个湖泊保护名录。
鄂州市列入2012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湖泊25个。其中,1500亩(1平方千米,下同)以上湖泊23个,100亩至1500亩(0.067平方千米至1平方千米,下同)城中湖2个。
鄂州市列入2013年9月公布的第二批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湖泊27个,皆为100亩至1500亩湖泊。
2014年初,湖北省水文局以“一湖一勘、一湖一档”成果为基础,编成《湖北省湖泊集》,对全省百亩以上湖泊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水面面积,对各湖泊所在流域水系、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生物状况、开发利用现状、湖泊管理等基本信息进行了全面记载。
据《湖北湖泊志》记载,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境内百亩以上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2706.851平方千米。其中按水面面积划分,百亩以上湖泊728个,百亩以下的城中湖27个。
在全省755个湖泊中,鄂州市境内湖泊52个,境内湖泊水面面积241.839平方千米。按水面面积划分,百亩以上湖泊50个,百亩以下的城中湖2个。鄂州市湖泊数量、湖泊水面面积分别占全省6.89%和8.93%,远高于鄂州市国土面积或人口所占全省国土面积和人口的比重。鄂州湖泊数量在全省列荆州、武汉、黄冈之后排第四,湖泊面积列荆州、武汉之后排全省第三。
比较2012年鄂州湖泊名录和1983年前鄂州湖泊的变化,鄂州大中小型湖泊数量减少过半、湖泊水面面积减少过半。
如今,在实施最严厉的湖泊保护政策环境下,鄂州经过多次集中退垸还湖,全市湖泊水面有所增加,湖泊水系连通、安全度汛功能不断优化,湖泊水质和整体生态环境保持稳定,湖泊治理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正在实现稳步提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