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古八景”之变小议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0-18 语音:播放

  □ 凡夫

  鄂州八景,民间早先称为鄂城八景,严格来说,是指古武昌八景。因为地方史籍记载的八景多限于清代,清代以前的1700年间鄂州均称武昌。

  1

  八景诞生于何时?由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鄂州现存最早方志之一的《寿昌乘》中,虽不见“八景”,但也初现“雏形”,这从清代康熙年间所修《武昌县志·艺文志》中可见一二。其志载,明代武昌县(今鄂州,下同)令何以让以《苏子遗亭》为名的五言诗中,首次出现八景殿后之名——苏子遗亭。何诗曰:

  君是眉山客,黄州几度游。涓涓江水逝,漠漠暮烟收。明月圆依旧,洞箫响未休。星悬试剑石,露滴散花洲。眺望南亭上,徘徊古寺头。东方风邈邈,箬谷草悠悠。世路蜉蝣态,人生蟋蟀秋。怜君成两赋,为我破千愁。陶柳忘兴废,吴台尽土丘。文章那有用,凭贯斗和牛。

  其后,明朝武昌儒学训导陈荣有其题名为《吴王古庙》诗,本地绅士张元录亦有《过吴王庙》诗。可见,鄂州八景的萌芽阶段当在明朝时期。

  清顺治年间,本地进士姜愃的《武昌八景》诗,首次将其归纳提出。此后,“武昌八景”名胜陆续且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以八景为题名、为题材的诗多了起来,如王渭鼎的《西山积翠》,孟廷柯的《吴王古庙》《书堂夜雨》,周楷的《南湖映月》等。“南湖烟景复如何,秋日扁舟试一过。绿树斜分江郭小,青山串入楚云多。”——刘浩翔《南湖泛舟》,让人如临其境、陶醉其中。可见,至迟在顺治年间,人们对“武昌八景”已形成共识,景名也已基本定型。其间,八景名称虽小有变化(凤台烟树、龙蟠晓渡、樊岭晴岚、吴王古庙、苏子遗亭、报恩夜钟、西山积翠、南湖映月),但大体未变。

  2

  不过,尽管众多诗人对八景的描述惟妙惟肖,但县志中对八景的方位、形态、历史、特点等并未作出具体描述。

  到了乾隆年间,《武昌县志》重修。重修后的县志让人们见到了“久违”的八景,志中有详细记载,有意思的是,这一源于官方的八景描述,却未见在后来官方正史中有记载,只是在有的文学作品或宣传集子中出现。

  随着时间推移,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八景的排序发生了变化。现今的排序多是凤台烟树、龙蟠晓渡、寒溪漱玉、书堂夜雨、吴王古刹、苏子遗亭、西山积翠、南湖映月。

  为什么八景的排序出现变化?暂不得而知。这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古人将西山积翠列为八景之首,且八景中有一半的景观 (西山积翠、寒溪漱玉、书堂夜雨、苏子遗亭)在西山,应是有其一定道理的,或许与西山所积聚的历史人文厚度相关。

  3

  在八景中,有两处景观名称出现了变化。康、乾二朝的《武昌县志》中,第二景“南湖印月”,第七景“吴王古刹”。到了现代,则变成了“南湖映月”“吴王古庙”。

  “印”与“映”“刹”与“庙”为何出现了一字之变?从史料上看,推测其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或与实物有关。旧时的鄂州不止一座吴王庙。据故老相传,20世纪50年代初,在城西杜山村黄家嘴东北角青天湖边有座吴王古刹(俗称“吴王庙”)。据云,该庙约建于明朝或更早的年代,是本邑民众为纪念吴王孙权而建。庙分前后两幢、左右厢屋。庙门壮观,中间门楼有“吴王古刹”四个大字。左右牌楼飞檐延伸向前,有一对雄狮守护古刹,十分壮观。前幢属鄂城县管,后幢属黄冈所辖。此后在古刹原址上,黄家嘴人又建成三间庙堂以保护原址。

  其二,或与记载有关。本域教育界已故知名人士孟律之老先生在其《鄂城八景》诗中,将八景全部囊括其中,诗曰:

  晓渡龙蟠喜壮游,晚栖积翠步山丘。琤琮漱玉寒溪远,淅沥书堂夜雨疏。古刹巍巍悲往事,遗亭兀兀锁新秋。凤凰台上炊烟缈,月映南湖水欲流。

  还有,在2000年版《鄂州市志》中,有“官柳拂面、南湖映月”等南浦水上公园十大景点的记载。因该志未延续清《武昌县志》中的“八景”记载,而是将“南湖映月”列为水上公园十大景点之一。由此看来,“映月”大概出自孟老先生八景诗中的“古刹巍巍悲往事”一句,以及市志中的提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