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岳松:把小时候的味道“烹”成了鄂州非遗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7-05 语音:播放

吴岳松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

  小时候的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把这忘不了的味道“烹”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岳松“烹”的是鄂州鱼丸,经过4年申请努力,鄂州鱼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6岁开始,吴岳松就入行餐饮业。我市是水产大市,鄂州鱼丸在当地俗称“鱼粑”,是婚丧嫁娶大事中不可缺少的当家菜。能否做出一手好鱼丸,是衡量一位厨师技艺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吴岳松的老家在蒲团乡何桥村吴家大湾。母亲早逝,父亲有疾,打小家境困难,12岁的吴岳松就扛犁牵牛下田,成了家里10多亩责任田的干活主力。16岁那年,吴岳松看到电视里播放鄂州宾馆厨师培训班招生,就揣着父亲借来的200元报了名。

  “培训期间,自己带粮票和米,学习之余,烧灶、洗碗、拖地,什么活儿都干。”吴岳松回忆道,“当时鄂州武昌鱼烹饪大师严友元还给我们上过课,鄂州的中国烹饪大师程海中那时也在鄂州宾馆,是我的师傅之一。”

  培训学习时,做鱼丸给吴岳松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第一次学做鱼丸,是由鄂州已故中国烹饪大师王华新授课,教学员们将鱼去鳞、沥水、刮肉、剁蓉,“我最怕的是打鱼蓉,要朝着一个方向,用手不停搅拌、摔打,累得我气喘吁吁,在师傅跟前,还不敢说累。”

  其实,鱼丸也是吴岳松记忆最深的美味,一辈子忘不了。蒲团盛产鱼,吴岳松的奶奶曾是乡厨,能做一手好菜。每逢村湾办大事,奶奶便被请去掌厨,“那时,我也就七八岁,跟在奶奶身后。奶奶做出来的鱼丸子非常好吃,每次一锅鱼丸煮熟后,就会拿小碗添上几个给我吃,那味道至今难忘。”

  打小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后来师傅指点,鱼丸成了吴岳松的拿手菜。20岁时,他站了头炉,当上了真正的师傅。1999年,在美食江湖摸爬滚打10余年的他另起炉灶,开了一家餐厅,他烹制的鱼丸成了一道招牌菜。

  口口相传,名声在外。近年来,吴岳松制作的鱼丸成了鄂州老乡带到异地他乡,甚至出国门的“乡愁记忆”。“被带到日本、新加坡、美国。”吴岳松说,“特别是过年时,一天要做三四百公斤的鱼丸,都被快递到外地。”

  鄂州会做鱼丸的人很多,并各有特色,而吴岳松的鱼丸不仅Q弹,而且细腻有肉感,无杂味有鱼香,“在尊崇鄂州鱼丸传统做法的基础上,我改进了制作工艺,特别试验出了加冰的新工艺,可算是传承加创新。”吴岳松说。

  现在,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冠的鄂州鱼丸经常被邀参加各种会展,成为认识和了解鄂州的“美味大使”。

  目前,吴岳松将与鄂州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签约,把鄂州鱼丸送上产业化链条,同时还将与鄂州惠生活联手共拓线上商路。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