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老兵”的文化心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9-18 语音:播放

  中秋节前夕,汽车沿着宽敞的中湾路向前奔去,大约20分钟,穿过段店镇三江村肖王湾的“红军路”,又沿着绿树成荫的“红旗渠”,跑了6分多钟来到了马家湾。

  干净整洁的3间2层楼房掩映在翠绿的竹林里,蝉声此起彼伏。一楼堂屋左边几位妇女正在有说有笑清理着刚从湘莲田里采摘的莲蓬和荷叶,屋内飘出阵阵醉人的清香。

  “你找马昌荣吧,他昨天下午3点多钟突然身体不舒服,晚上7点多钟送到医院检查出患了尿结石,及时做了碎石手术,今天上午到段店医院打针去了。”一位妇女抢先开了口。

  “别看他今年79岁了,几十年来每天坚持学习,特别是退休后,更是喜欢读书、看报和看新闻,有时还动笔写点东西,你看,这些都是他写的。”说着,老马的老伴拿出村湾道路建设的建议、乡村振兴建设的倡议书、党员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方案和学习笔记等资料摆在了桌子上。

  “他当兵的时候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军事技术能手,还写了7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每次回到湾里,他家就成了‘老兵讲习所’,村民们都主动来听他讲课。”村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马均平介绍。

  说话间,老马回家了,脸上挂着汗珠,右手背刚打了点滴的针口处还贴着胶带。

  1959年,马昌荣在段店中学只读了一年半的书就应征入伍,成了当时部队的“文化人”,1976年,复员到葛店化工厂。

  在部队10个年头,有2件事至今令老马难忘。

  一件事是开发沔阳沉湖农场港渠。那年冬天气温达到零下9摄氏度,官兵们站在泥水港里用铁锹挖泥土,因水和泥混在一起,甩在港坡上的泥土随水流到港里,我们只好站在齐腰深的泥水里一锹一锹挖。挑泥土时为方便行走,赤脚上阵,路面上的泥块冻成“泥刺”,踩在上面钻心般痛,尽管这样,部队官兵齐心奋战,按计划提前4天完成了挖港任务。另一件事是1967年,部队奉命到郑州黄河大桥附近清除芦苇种小麦。住在黄河滩上的野营帐篷里,跳蚤满处都是,常常是一觉醒来,被单上全是血点子,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部队成立党员先锋小组,带领官兵开垦荒滩1000多亩。

  “当时,我写了一段顺口溜:‘芦苇茫茫满沧桑,黄河滩上摆战场,官兵同心垦粮田,誓把荒滩当成床。’”老马回忆道。

  退休后,老马回乡,但多住在武汉。美丽乡村建设,马昌荣经常回乡主动参加湾里的整治环境行动,并同湾里的退役军人和老党员一起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为湾里精准扶贫、公益事业当参谋。

  去年,马家湾修建环湾路,他动员儿子和女儿带头给家乡捐款,并向村里提出成立公益事业监督小组的建议,做到财务公开、组务公示。此举受到村民一致欢迎,修路期间共收到捐款31万元。

  近日,马昌荣向湾里老党员、退役军人提出倡议,兴建马家湾党员群众文化活动室。他主动提出把自家3间2层楼房免费提供给村里和湾里作为活动室场所,将老党员、退役军人、参战老兵、公益事业带头人和参与者、扶贫帮困好人好事、“学子之星”等内容制成专栏上墙。同时,他还收集本湾和邻近村湾的织布机、纺线车、犁、耙等生产和生活用具,筹建民俗文化馆。

  “我最近准备和老伴一起把家从武汉搬回湾里,协助村里建党员群众文化活动室,这也是我现在最大的一件文化心事。”马昌荣说。

  特约记者陈庆跃 通讯员秦小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