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鄂州城市文脉——析鄂州重刊宋代湖北孤本方志《寿昌乘》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01 语音:播放

□ 张靖鸣

  2021年,市档案馆重刊宋代湖北孤本方志《寿昌乘》及清代康熙《武昌县志》与乾隆《武昌县志》三部志书,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1

  鄂州市历史建制复杂,曾为都城、陪都、郡、县、军等。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升鄂州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为寿昌军使,续升寿昌军。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以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

  武昌县两次升“军”时间不过几十年,而这段时间正是蒙古入侵时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寿昌乘》真实记录了寿昌军的城社、文事、古迹等方面的情况。志书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约在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之后。其体例属于纲目体,列有四十七子目:书籍、郡学、书院、教阅、大阅、营寨、尺籍、战舰、戎器、烽候、关隘等,其中有关军制、军备、军学等资料罕见,对研究南宋朝廷在湖北地区的战略部署,与军方办学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沧海遗珠,能留存大宋亡国前夕的一段珍稀档案,可谓方志史上的一大幸事。

  最早编纂《武昌县志》为明代嘉靖年间,后经历崇祯、康熙、乾隆、光绪阶段的几次续修。明代《武昌县志》虽已亡佚,但不难看出,清代《武昌县志》的内容是在明代基础上增订的,大体可窥见鄂州明清时期及以前的历史概貌。

  2

  明清时期修志工作的负责人多为地方官员,主编由学问渊博的名流担任。康熙《武昌县志》的主持者是知县熊登,编者为本土孟氏家族秀才孟振祖。此志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刻印,其体例与《寿昌乘》无异,有八纲六十余目,大致分为地理、建制、赋役、秩官、人物、灾异、艺文几项内容。乾隆《武昌县志》的负责人是知县邵遐龄,主编谈有典是武昌县符石乡(今鄂州市沼山镇)人,举人出身,时任寿昌书院山长。

  该志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付梓,其内容是在康熙《武昌县志》基础上进行整合补充的,增至十纲九十余目,如“学校志”从前志的第二卷“建置”中单列出来,“选举制”从前志第六章 “人物志”中单列出来,纲目结构逐渐完善,从中反映出武昌县这一时期在教育与人才方面有了较大发展。

  乾隆版《武昌县志》第十卷收录历代文章100多篇与诗歌200余首,作者有谢朓、孟浩然、李白、元结、杜牧、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丁鹤年、谭元春、钟惺等历代文学巨匠与本土优秀文人,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堪称鄂州乃至湖北文学史上的杰作。光绪年间续修《武昌县志》时,竟然删掉了大部分名家诗文,实为憾事。

  3

  从传统文化视阈分析方志,一般有着全面性与传承性特点。《寿昌乘》虽然列目众多,但只是记录了军事与教育等方面,社会覆盖面显然不足。《武昌县志》经过数次续修,社会信息与人文内涵则要丰富不少。

  历史上,鄂州方志有晋代《武昌记》(史筌撰)、隋代《武昌记》(佚名撰)、五代《武昌记》(雷氏撰)、宋代《武昌土俗编》(薛季宣撰)与《寿昌乘》(作者不详)、明清《武昌县志》等,但大部分已亡佚,现存方志中规范且成熟的只有《武昌县志》。而《寿昌乘》中有些内容为《武昌县志》所缺,它们之间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因为那时候信息闭塞,他们可能不知道《寿昌乘》一书,或有可能认为《寿昌乘》早已亡佚。直到光绪三十三年,邑人柯逢时听说侍读学士文廷式从《永乐大典》中阳韵“昌”字下辑出《寿昌乘》,便向陈士可学部借来刻印,《寿昌乘》一书得以流传。文廷式辑录《寿昌乘》时,共计二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仅剩下几百卷了,以致有关《寿昌乘》内容未能全部辑出,并有漏录之处。而文廷式悉心辑录与柯逢时刊刻之举,足以流芳文苑。

  近些年来,市档案馆对本土古代典籍十分重视,积极展开搜集与整理工作。有些具体工作事项主要由地方文化名家胡念征先生负责,宋代湖北孤本方志《寿昌乘》、清代康熙《武昌县志》与乾隆《武昌县志》的重刊工作,正是在他的荐引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编印过程中,胡念征先生组织文史工作者参与其中,并亲自审校,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鉴古观今,重刊宋代湖北孤本方志《寿昌乘》,对彰显与提炼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贡献不可估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