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之声飘进我家——与省京剧二团为邻的那些日子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1-22 语音:播放

□ 周立明

  20世纪90年代,我住在蟠龙宫小区,单位分的一室半一厅的小房子。与我家一墙之隔的西边有一个剧团,叫鄂州市京剧团,后来更名为湖北省京剧二团。

  剧团所在地方有个很时髦的名字,叫花仙子。说剧团,可能很多鄂州人并不知道,但说花仙子,几乎无人不知。剧团就在这里的一个小院子里面,一栋很老旧的房子,就是剧团的戏院,也是平时教学、练功之地。红墙斑驳,疏树摇曳,一群雀鸟老在里面停留,飞进飞出。

  这个院子原来是邵氏祠堂,难怪满满的历史感,也有沧桑感。刚搬来的几天,剧团连牌子都没有,我不知道这个院子是干啥的,天天在阳台上向院子里张望。

  一天早上,院子里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吊嗓子声音,那声音高亢、婉转、纯正,如丝线般飘入我家的小阳台、小房间,我立马明白过来,这是京剧。循声望去,一位女子在院子里身影舞动,这难得的京腔就是她的。

  到了晚上,声音换成了阵阵京胡、锣鼓和其他我不熟识的器乐,而以京胡声领衔。我不禁一阵狂喜,好!我居然跟戏班子为邻了!

  京剧的唱念、乐音持续了几天后消失了,并且消失了很长时间。早晚失去了这个声音,我在家里浑身不自在,就去剧团门口找门卫老头闲聊,打探情况,老头很平淡地说,剧团去外地演出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邻居戏班子还有去外地演出的实力!后来,我得知剧团创作的少儿童话京剧《小凤》荣获了国家文华奖,才发现之前的想法太幼稚。

  后来,京剧之声又恢复了,我早晚躺在床上,有心无心欣赏着飘进我家的声音。其实,我对京剧完全是门外汉。小时候在农村跟着大人到处赶场子,踏着夜色去看露天电影,至于什么电影事先并不完全知道,偏偏经常遇到的就是样板戏。

  大人们津津有味看电影,我们小孩子基本是在瞌睡中度过,躺在草地上睡着了那是常有的事。但看多了,除了样板戏还是样板戏,耳濡目染,也看懂了大致情节,甚至也能跟着大人哼唱几句。加之那时家家户户堂屋墙上贴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平原作战》等宣传画的强化作用,以及小时候对英雄人物杨子荣、郭建光的极度崇拜,京剧在心里扎下了根。

  当然,对京剧的懂,我是谈不上的。这些飘进我家的声音,我最爱听的是京胡、青衣、花旦之类,是天然的喜欢。每当京剧声飘进我家,我就感到充实、喜庆,甚至有平安、祥和之感,爱屋及乌,就连院子里的雀鸟声都觉得亲切。我对飘入家里的京剧之声都报以感激和崇敬,我的一室半一厅,简直就是个免费的看台。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京剧之声飘入我家了。再后来,因为单位给我换了房子,也搬离了蟠龙宫小区。

  一晃很多年过去,我结识了一位本地骑友,叫胡黎明。无意中,她说她家是京剧世家,我颇感兴趣。了解后大吃一惊,原来,她的爷爷胡月珊是浙江人,就是她爷爷顺江而上,一路演出,到鄂城后就停住脚步不走了。正是他,将鄂城的京剧事业发扬光大了。

  当然,鄂城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也是留住他在这里发展京剧的基础。胡老先生的几个儿子都是鄂城、鄂州的京剧台柱子,二儿子胡志强长期担任京剧团团长。胡黎明的父母、哥哥都是京剧团的名角。她哥哥胡建铭是现任京剧团团长。

  我终于明白了,飘向我家的京韵之声,主要功劳是胡家班的人,我终于找到感谢对象了!交谈中,我跟胡黎明打听一个人,她问是谁,我说:刘兰秋。她有点不解地问:“你认识?”我哪里认识,只是小时候,经常听村里人说到刘兰秋,可见她是知名的大腕。我有些好奇她是否还留在鄂州。

  胡黎明说,刘兰秋老师跟她家往来很密切,刘老师还在鄂州教京剧。可惜,近两年来,胡黎明的二叔胡志强、父亲胡志超两位老先生相继离世……

  时代在一步步往前走,曾经的时光值得怀念,怀念我那一室半一厅的小房子里,早晚飘来的京韵之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