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香飘江南岸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7-15 语音:播放

  □ 余凤兰

  长江岸边,一片绿荫沿着江堤蜿蜒前行,宛若飘动的一条绿色玉带。翻过公路兼挡水堤,一座湾落掩映在丛丛绿色之中。这就是家乡的余家榨屋,位于华容区粑铺大堤边。

  在清一色的楼房中间,有一座平房格外醒目,虽是红砖青瓦,但墙体斑驳,木窗陈旧,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这座房屋就是曾经的榨房,湾子也因为榨房而被称为余家榨屋(如图)。

  据余姓族谱记载,余姓远祖受镇抚于明时,且受御封武职者数人,族人在黄州城或文、或武、或经商,后有十一世祖余宏泽,志在农桑,他选择父辈江对岸的承宣屯所落籍务农耕读。

  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余宏泽的后裔开始经营木榨榨油,因为这里盛产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等,都是榨油的上好原料。他们以加工为主,榨房榨出的油质量上乘、价格低廉,且经营时童叟无欺,一时誉满鄂东南。

  有了榨房榨油的生意,来往的客户也多了起来,于是在余家榨屋的湾子旁、粑铺大堤的脚下,自然就形成了一条街。

  余姓最初的榨房只有一处,规模较大,后来在堤边也开了一处榨房,规模稍小一些,邻村也开了一处榨房,在余家榨屋的北边,这样便有了三处榨房。当三处榨房同时打榨时,那有节奏的撞击声犹如美妙的音乐,在村庄上空回荡,并飘散着油香。

 

  木榨榨油是一项体力活,一般挑选身强力壮之人。夏天,榨房内气温高,但大家分工有序,又彼此互助,打榨时的吆喝声和木榨的撞击声相互交融。

  传统的木榨榨油有独特的香味。余家榨屋的榨房随着生意的兴隆也逐渐扩大,在洪水的自然灾害中因屡次倒塌而屡次重建。最后,小的榨房在上世纪被拆除,只保留了大榨房。

  如今,榨房在时代的变迁中沉寂了,机械榨油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木榨榨油,像一位年迈的老人,榨房宽容地接受了命运给予它的一切。老榨房还保留着,老式木榨却已拆毁,碾子也不知所踪。

  不过,曾经的老榨房常常勾起余姓后裔们的回忆,那里有一代又一代余家人在榨油香里走过自己的童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