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岗为何又叫楼儿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8-04 语音:播放

  □ 王友燕

  在汀祖镇白雉山脚下,有一个古村落杨岗村,原名楼儿下杨钢庄。说起这个名称,可能许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叫楼儿下呢?

  故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相传,白雉山脚下居住着张姓和傅姓两大家族,随着时间流逝,张姓家道中落,迫于生计,只好变卖家产背井离乡,另谋生路。而当时傅家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他们收购了张家田产,不断向四周扩充土地,成为当时当地一大旺族。

改建后的祖堂

多年后改成杨岗村文化活动中心

  据杨岗村杨早元老人讲述,当年傅家庄内有良田数百亩和粮食加工作坊、纺织作坊等,最有名的是庄前那座规模特别大的榨油作坊——由多栋相连的房子组成,每栋房子里都摆放着好几台榨鼓。这种榨鼓大多用山上的大树和少许的铁制成,一直沿用到公元2000年前后,为方圆几十里外的各姓先民提供了方便。

  傅家庄内有街道、店铺、餐馆和旅社,既有主人住的高大青砖瓦房,也有看家护院的家丁和长工居住的土砖房或茅舍。庄外还有好几处盖有十分坚固的楼台,这些楼台是专供主人用来纳凉和观赏风景,或是监视家丁及工人们的生产、生活。

  斗转星移,时值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夏历六月,倾盆大雨连续下了四昼夜,山洪暴发,水患成灾。一天深夜,白雉山的第二峰 突然崩塌,巨大的泥石流如同猛兽飞驰而下,掩埋了整个傅家庄,只留下令人惋惜的一片废墟和庄外槐树下的一座破旧楼台。应验了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谣:“要想傅家穷,除非白雉山倒一同(一同为方言,表示“一截”的意思)。”

  转眼到了明朝公元1481年盛夏,一天,原来在傅家庄附近居住过的张姓后人路过楼台,正想前往其先祖生活过的地方看看,突然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震耳,张姓二人急忙冲进楼台,但由于楼台年久失修,里面漏雨的程度与外面的大雨不分彼此,幸好楼台旁有一棵大槐树,他们就躲到了大槐树下。此时只听见一声巨响,有一座楼台倒塌了,吓得两人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雨停后,他俩正准备离开,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人语声:“尔等速离,木易此发迹。”他们四处张望,不见人影,顿时感觉毛骨悚然,连忙离开。

  一路上他俩惊魂未定,不知不觉走到了杨钢始祖钢堂公一家居住的地方。杨钢始祖招呼两人坐下喝茶,他俩便把自己的奇遇从头到尾向老人说了一遍。常言道:言者无心,闻着留意。待张姓二人走后,始祖便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他来到张姓二人说的地方仔细看了许久,晚上他叫来三个儿子说道:“昨日张姓二人所言之事,想必是神灵对吾等的点化,今日我特地去看,发现此处的地脉极佳,如建造住宅,家族以后必定兴旺发达。”

  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公元1488年)秋,经过全家人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狮子岭下的大槐树旁,原傅家庄露台遗址十八级台阶下,建成了一栋6间的青砖瓦房。在乔迁吉庆的家宴上,老人郑重宣布新居的名称:“楼儿下杨钢庄。”并告诉三个儿子:“将来人丁兴旺只可将此房定为众屋,后代子孙人人有份,或是在此建造宗祠,任何人都不能私吞。”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杨钢庄始祖曾孙将居住的老房子改建成一座祖堂(现名四知堂,杨岗村文化活动中心)。从此,楼儿下杨钢庄家业越来越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旺族,而楼儿下的由来却很少为外人道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