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题: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 |
近年来,市财政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多措并举、克难奋进、主动作为,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推动我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 |
嘉宾: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严建国 访谈时间: 2023-07-14 |
![]() |
相关图片 |
文字实录 |
一、去年,受疫情冲击、土地市场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财政收支压力凸显、收入出现下滑趋势。针对这些情况,请问市财政局采用了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和财政政策,来稳定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答:2022年,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减收增支的压力,坚决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强化统筹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着力释放财政政策效能,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全市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3.0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8.56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和增加现金流超31.62亿元。争取发行专项债券79.52亿元,中省基本建设投资8.6亿元,快速投入花湖机场配套工程、交通运输、产业园区、农林水利等领域,形成规模带动效应。安排财政资金1.5亿元,持续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落实减租政策,为全市622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减租480.26万元。兑付购房补贴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760万元,增强市场主体投资信心。安排2006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投放湖北消费券、10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投放鄂州消费券,形成配套叠加效应,拉动市场消费约4倍。大力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合作,市担保公司“政银担”合作业务在保余额达10.88亿元,本年累计新增10.53亿元;减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三农”等主体担保费976.76万元;首创特色水产品养殖保险,累计投保269户,投保面积达12万亩,保险保障金额达3.15亿元。进一步降低政府采购交易成本,免收履约保证金3000余万元。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全国首创实施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财政贴息举措,大幅提升企业融资积极性,实现线上融资10笔,融资合同金额641.24万元。 二是着力增强财政统筹能力,打好重大战略“持久战”。顶住税收掉收、土地遇冷等多重压力,多方筹措资金39亿元,重点支持花湖机场及配套工程、武鄂道路硬联通等重点项目建设,保障花湖机场如期开航运营、周边配套道路及时通车,武汉新城区域发展一体化快速推进。统筹安排资金6550万元,带动我市工业及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投入68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新政、招商引资等,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0个,引导企业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0个。筹措资金2200万元,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落实对60.72万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兑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547万元,筹措救灾资金2621万元,有效应对历史罕见旱情影响,打好粮食稳产丰收保卫战。统筹衔接资金2.33亿元,确保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投入只增不减,支持构建市区镇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鄂城区、梁子湖区在省级衔接资金绩效评价中荣获“A级”。安排资金2.3亿元支持乡村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项目建设,完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131.5公里,改造农村危桥28座,支持全市59个和美乡村试点和两个示范片建设。统筹资金3.6亿元,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市连续两年在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获评优秀等次。深入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推动鄂东南首个跨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试点落地,实现市域内跨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 三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办好民生福祉“头等事”。坚持“三保”在预算执行中的优先顺序,认真落实“三保”运行监控,切实做好资金统筹调度。全市“三保”累计支出6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56%。安排各类就业补助资金1.1亿元,扶持大学生创业,落实返乡创业奖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长江禁捕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保障。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为8890家(次)企业减免社保费3567.5万元、106家企业缓缴社保费1153.2万元。加大稳岗支持力度,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670万元、稳岗补贴2265万元,惠及2392家(次)企业、24726人(次)。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和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支持40余所城乡学校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学校改薄提升,新增学位1.2万个。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统筹中央直达资金和省市专项补助1.42亿元,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流浪乞讨等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标准。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统筹资金2897万元落实优抚对象、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退役士兵等保障政策。健全公立医院改革财政补偿机制,投入资金5922万元,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及维修改造、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呈现逐步复苏态势,但是据了解,我市企业发展仍旧面临不少困难,投资消费低迷,请问市财政局已采取哪些财政政策和措施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 答:当前,我市确实存在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有效需求减弱、企业用工难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市财政局作为主要的经济调控部门,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稳预期、强信心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关键所在,千方百计稳消费、稳投资、稳外贸,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服务市场主体“46条政策措施”。今年6月,市财政局起草并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关于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鄂州政办发〔2023〕13号),包含扩大投资、鼓励消费、促进出口、稳定就业、降本减负、激发创新、要素保障7个部分46条措施,助力打通发展堵点、激发创新活力、稳定社会预期,持续释放加力稳增长的强烈信号,提振发展信心,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协同作用。重点突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消费政策等政策的衔接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大对工业制造、旅游消费、科技创新、航空物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在出台的“46条措施”中,加大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完善重大项目金融支持“白名单”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同时继续扩大创业贷款贴息、“首贷户”贴息、“政采贷”贴息、“消费贷”贴息范围。 三是围绕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有效刺激。“46条政策措施”注重抓重点、保重点,比如,在扩大投资方面,筹措资金保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重点支持“小进规”“小进限”服务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大专项债券资金对产业园区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在促进出口方面,大力支持发展会展经济,支持申建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专门针对花湖机场优化航线补贴,在省级“楚贸贷”、“即出即退”基础上设立1000万元市级出口退税资金池;在激发创新方面,重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武汉高校助力鄂州科技创新,建设鄂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总之,“46条政策措施”既落实省级政策要求,又紧密结合我市重点领域,针对性加强刺激和扶持力度。 接下来,市财政局将不断深化“46条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沟通,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各类政策,助力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刚才的“46条政策措施”中重点提到了加大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请问当前我市发行的政府债券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建设? 答:自十九大以来,我市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把握重大政策窗口时期,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农林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21.6亿元,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对带动和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聚焦花湖机场建设。鄂州花湖机场作为4E级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国际口岸,是全省“头号工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向上争取债券资金,全力支持花湖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累计争取债券资金近130亿元,带动总投资近420亿元。为花湖机场顺利建成投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是聚焦卫生医疗补短板。我市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25.19亿元,用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中医院特色重点医院、葛店开发区公卫临床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有效解决我市公共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当前的发展瓶颈,强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为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聚焦产业园区发展。把准全市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的大方向,优先足额安排符合发行条件的产业园区项目资金,切实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发行债券近80亿元,保障了葛店开发区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湖北长江现代物流产业物流园、滨江科技新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有效提升和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城市环境面貌,促进招商引资,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十九大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争取棚改专项债券资金44.3亿元。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扩大城市化建设范围,民众居住环境和城市周边市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发挥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