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先台路径”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8-02 语音:播放

  河水潺潺,竹林幽幽,农舍雅致,村主干道两旁的五星红旗与绿树相映成趣,村委会会议室内,干群围坐共商乡村发展;林果基地里,三五成群的游客体验采摘……这是盛夏里,杜山镇先台村一角的别样风景。

  与美好环境相得益彰的是一组让人有获得感的数据:2021年,先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而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软弱涣散村。

  美丽蝶变的背后,是先台村坚持以党建赋能村湾治理,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环境提颜值乡村美如画

  7月26日,走进先台村,蓝天白云下,碧绿梯田,饱满果树,鸟鸣婉转,满眼都是让人陶醉的田园韵味。

  说起先台村的变化,村民范建华用了“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道路通了,路灯亮了,干群关系和谐了,村容村貌变化很大!”

  这一切,源于先台村有了一个好班子。

  2017年在镇党委的号召下,在外创业的范忠林回乡,担任村委会副主任。2018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担起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家乡的落后面貌让范忠林“心里不是滋味”,他在心里暗暗决定,建强班子,打造脱贫致富“火车头”。

  优化班子结构,激发干部活力。新班子将全村128名党员划分为11个党小组,党员身份亮在家门口,自觉履责,带领群众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并自主选择包保联系7至10户村民,负责政策宣传、民间调解、重点人群帮扶,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共治。

  “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把你的困难当做是我的痛楚,真正与困难群众站在一起。”从背靠背到手挽手,曾经的“软弱涣散”村重新凝聚起了民心,党员干部群众一起齐心奔向致富路。

  改变,一发不可收。2018年,该村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投入96万余元,完成1156户自来水管网改造;完成排涝港、生态沟、排水渠建设,实施刷黑“四好农村路”工程;投入80万元,完成主干道路两旁绿化,新增路灯;投入160万元,修葺破旧房屋,粉刷墙壁;投入50万元,完成党建长廊、乡风文明长廊和村史长廊建设;投入300万元,清理沿港杂草杂枝,拆除违规库棚,改造码头,完成樱花景观带建设以及沿港色块种植,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先台村坚持党建引领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使其成为红色底蕴深、引领作用好、经济实力强的“红色名村”。

  时下,漫步在先台村,风格各异的墙绘,生动亮眼。

  村主干道至村党群服务中心沿线,百年党史、廉政故事等内容,让崇廉尚洁的价值观代代相传;村主干道至七组沿线,立家规、传家训、树新风等内容,让文明风尚融入百姓生活生产;村党群服务中心沿线,以杨先台烈士事迹为主的村史,记录的一段段往事跃然墙上。

  一道道“会说话”的墙绘,激活“老记忆”历史再现,为乡村增添了许多情致,让沉寂的乡村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前,村里脏乱差。这几年搞环境治理,改水改厕,村里环境卫生不比城里差。”65岁的村民陈春容开心得合不拢嘴,“自环境大变样后,不少搬出去住的人又搬了回来,他们还是觉得咱村里的空气新鲜、景色美。”

  党建聚合力农民劲头足

  夜幕降临,先台村六组广场路灯亮起来。村民们拿着小板凳,摇着蒲扇,陆续聚拢来,开“板凳会”。

  范忠林开门见山:“今夜把大家召到一起,就是商量下徐刘湾改造的事,请大家提意见建议。”

  话音刚落,第一党小组组长肖汉青就抢着发言了:“门前的当家塘垃圾成堆,一天夏天,蚊虫飞舞,气味难闻。”“湾子主干道两边的太阳灯灯板和灯具都老化了,晚上出门老人小孩极易摔跟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建言献策。

  “以前开会要靠关系请人来参加。”村党总支副书记李珍平说,现在开会座无虚席,村里大事小事集体事,群众都来议一议,一些村民从“唱反调”变为出“金点子”。

  “村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让村民自己作主!”范忠林说,该村通过各种举措,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全员发动、全民参与的新格局,让“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

  如今,徐刘湾14间白色小屋傍水而建,掩映在绿荫树下。

  立春、雨水、夏至、大暑……24节气景观描绘在墙上,讲述着节气的故事和里面的乡愁,一旁池塘里的荷香涌动。

  “这些屋子以前都是每家每户的杂物间和卫生间,破烂不堪。”先台村村民胡大双感慨,“经过改造后,同样是杂物间,但更实用、美观,还有文化气息。”

  先台村有11个自然湾共4212人,各湾组情况不一。在美好环境共同缔造过程中,七组小组长、党员胡大双自觉带头示范,他发动弟弟主动拆除自家100平方米的杂物间。在他的带动下,沿线20多户村民纷纷自发拆除危旧房屋,为建“百姓乐园”出力流汗。

  “‘百姓乐园’建成后,出门是公园,屋后像花园……”七组村民闵天容在微信群里,经常秀她的晚年生活环境。

  先台村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建设“五共”湾组,在环境治理中充分挖掘村湾党员在亲缘、人缘、地缘上的优势,建立以村“两委”为核心,村湾党支部和乡贤会员为主体,志愿者协会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产业强筋骨农家富口袋

  七月的先台村,处处迸发着生机活力。龙虾、蔬菜、水果、玉米等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犹如一粒粒串起的珍珠闪耀着。

  在墨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排排果树上,硕大的黄桃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几名游客穿梭在果树间或采摘,或品尝,脸上露出欣喜和开心的笑容。

  不远处,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陶醉在“甜蜜事业”的幸福里……

  “种植有黄桃、葡萄、桑葚、樱桃等10多个品种,主要是游客进园采摘,采摘价每斤在6元至15元不等,去年收入超过了50万元。”刚接完游客电话的基地负责人江预容,笑眯眯地说。

  乡村人气旺,村民增收有希望。200多亩土地的流转,在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沿着环村主路徒步前行,记者又来到深腾产业大棚林果基地。一大片塑料钢架大棚内,茂盛的果树下挂着一个个紫红相间的无花果,让人垂涎欲滴。

  “栽种无花果、葡萄、以及枇杷,走高端路线。”基地负责人肖细红说。除了高端定位、错位发展,还创新种植模式。果园从养猪场引进肥料,用除草机除草,用农用灭虫灯杀虫,以期通过生态种植,提升无花果品质。

  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让无花果甜美多汁、风味浓郁,产量攀高。目前,合作社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运营,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农户直接到基地务工,其中以困难户为主。

  在墨谷种养殖合作社,水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小龙虾在四周的浅沟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动静相宜,构成了“稻虾共作”生态养殖模式的生动画面。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先台村立足村情,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行“党建+产业”模式,将10多家农业合作社整合统筹,组建村级联盟党总支部,带动村民发展果品、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同时,与5家合作社连结形成沿村主干道农业产业规模经济,实现年效益可突破百万元的聚集发展效应。让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

  “预计2022年村集体收入可达到20万元左右。”范忠林说,通过土地得“租金”、务工挣“薪金”,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受益,从而焕发经济增收新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建设工作中,党员既是直接参与者,又是生产组织者,既是企业和群众的联络员,又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范忠林说,在整个产业链上,基层党组织架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个支部互联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全媒体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