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 描绘乡村“富强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7-07-25 语音:播放
“农,天下之大本也。”“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期间,专程到鄂州调研“三农”工作,并寄予厚望: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殷殷关切,谆谆嘱托,为鄂州“三农”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指明了方向。
坐拥优质的自然禀赋,我市主动承担“三农”发展的鄂州责任。市委、市政府积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拓展强农惠农富农之路。
四年风雨兼程,我们步履铿锵,挺进“三农”发展深水区,延续“三农”发展黄金期,交出了精彩的鄂州答卷。
破篱笆:旧题新解 还权于民
一边是繁华的城市,一边是发展缓慢的农村;一边是富裕的城市居民,一边是收入增长乏力的农民。曾几何时,这正是我市城乡发展的真实图景。
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原因在哪?
土地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习近平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这“四个不能”,是农村改革不可逾越的底线,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一场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吴都大地激情上演。
确权登记,夯实改革基础——
在全省率先“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农户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进行核实,以法律凭证方式保护农民对土地享有的合法权益。
分权入市,促进规模经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实行“三权分置”,除土地集体所有权外,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为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还可以办理水域滩涂养殖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可在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面向武汉城市圈发布流转信息,省时省力还省钱。
活权增利,激活资源价值——
针对不同类型资源资产的性质和特点,探索农民股份合作的形式和途径,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等权利,实现土地资产金融化,而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于是,经由灵便的制度设计,“沉睡”多年的土地“苏醒”了,开始“流”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进而实现资产的资本化、市场化。
数据显示,我市235个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已全部完成。2940个小组确权12余万户,流转耕地63.69万亩,42%的土地实现流转,位居全省前列。
一些新的土地经营模式相继诞生,谢埠模式、刘花模式、峒山模式、张远模式……80%以上的农户带地入股,实现高效生产,开辟增收新途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7:1缩小到现在的1.79:1。
转方式:提升品质 量效兼取
鄂州境内湖泊众多、土地丰饶,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土地没能成为农业发展的优势,反被贴上“散、小、粗”的标签。与此同时,粗放型经营还导致农药过度使用,伴生土地污染、肥力退化等粮食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这指明了我国农业转型的方向,也为我市农业发展走向明晰了思路。
我市地域面积小,在总量上没有优势,但地理环境优越,生态环境优良,在提升农产品品质上大有文章可做。一旦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更容易全域辐射,实现产业快速升级。
上顺潮流、下应形势。
我市“立足于小、着眼于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理念一脉相承。
四年来,鄂州鼓足干劲铺筑农业发展新里程。一个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画卷在吴都大地徐徐铺开。
高起点规划——
按照“全域鄂州”的理念,编制完成《鄂州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区三线四园”,大力发展粮油、水产、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重点突破,为农业转型提供规范性文本。
高标准生产——
结合实际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完善生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检疫和生产技术规程68项,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9.53%,并引导建设44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应用率升至90%;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数量破百,达到170个;梁子湖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峒山村成为全省唯一的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
新技术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鄂州积极推行“院士农业”模式,聘请7名院士,建成17个农业科研基地共计1.5万亩。其中,红莲型系列杂交水稻达到国家一级大米标准,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还有不少品种跨入“超级稻”行列,40余项新品种、新种养技术落户各基地。
全市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1%,实现倍增,并组建32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队,病虫害防控率高达90%。
集约型生产——
探索出“猪—沼—菜”、“猪—沼—渔”、“稻鱼共生”、“稻虾共生”、“渔莲共生”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40万亩,年减污水5000吨、面源污染1000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具有地域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
延链条:“接二连三” 融合发展
农产品优,销路好,可就是卖不出好价钱,我市曾面临这样的困惑。
农业基础好,农业却不强。问题根源在哪?
“事实证明,不是我国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调研时,剖析目前农业效益低位徘徊的原因。
如何破题?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已谋篇布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总书记的指示切中要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精神内核,大力实施“农业+”,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以竞进姿态向强农之路进发。
农业+旅游——
近段时间,荷花照片刷爆朋友圈。7月8日,东沟镇茅圻村举行盛大的荷花节,吸引近万人赏荷花品莲蓬。
我市许多村庄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挖掘文化和生态特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梁子湖“如画山水”、涂家垴“千年古镇”、梧桐湖“水乡小镇”等。红枫节、蓝莓节、采菱节、胡柚节、捕鱼节等农业盛典,成为城市居民踏青尝鲜的绝佳去处。
目前,我市已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家、湖北旅游名镇1家、湖北旅游名村4家、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规模以上农家乐百余家。乡村旅游人次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占总接待人数的80%,带动了民宿业发展。
农业+品牌——
鄂州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迅猛,“梁心”番茄、“梁道”大米、“梁鱻”生态鱼等“梁”字头品牌异军突起,产品已进入武汉中百超市热销,“华苑”、“广源”、“长港”牌大米及“汇达”牌面粉等30多个品牌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市各类驰名商标50个,17个农产品获湖北名牌农产品。
农业+加工业——
以项目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我市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扶持存量企业,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105家,成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领域领头羊。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产品加工值190亿元,比2013年全年还多出40亿元。
农业+电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浙江调研时指出:“要抓住电子商务引发营销革命,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让各地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无形之网’,形成跨地区产业链。”
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已经渗透到农业全产业链,在降低农村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等方面成效显著。
我市农村电商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颇有特色。已经成功对接96家农产品龙头企业,189个品种的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与苏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我市乡镇建设电商服务站近120家,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商贸流通网络。去年,线上线下及撮合交易额超2亿元,并倒逼传统企业质量升级,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阔步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美好的生活在向我们亲切招手。
全媒体记者 童 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