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绿色发展讲好鄂州故事

——写在“大江奔流·长江大保护鄂州行动”主题采访活动结束之际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1-02 语音:播放

记者 黄朝晖
  12月28日,本报刊发杨叶镇三峡村组稿。至此,由本报组织策划的“大江奔流·长江大保护鄂州行动”主题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本次主题采访活动,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一次实际行动。连日来,采访团队聚焦“长江大保护”主题,走江村、看生态、听民声,全景式展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鄂州长江沿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访遍沿江行政村
  10月15日,“大江奔流·长江大保护鄂州行动”主题采访活动在葛店开发区熊湾村启动。当天起,由本报5名记者组成的第一采访报道组吃住在当地,驻村完成葛店开发区熊湾、白浒镇、姚湖、张铁4村采访。
  顺江而下,越华容,过燕矶,抵杨叶。采访记者沿着86公里长江岸线,从西到东,逐村行进,边走边采。11月30日,在杨叶镇三峡村完成全程采访。
  近30名记者参加,历时47天,本次主题采访活动对全市沿江33个行政村进行逐一解剖,全面展示了鄂州长江沿线的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文化之美和民生幸福之美,营造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浓厚氛围。
  一天一个村,一村一组稿。自活动启动以来,报社各媒体平台共计刊发新闻报道200多篇(条),有文字,有图片,有短视频,形式多样,亮点纷呈,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10月22日,熊湾村组稿在本报微信公众号刊载后,网友“路途牛熊培华”留言说,自己离开家乡40年,看到报道后,想起印象中的山、水、湖,感叹家乡的巨变。
  目前,本次主题采访活动相关报道在新浪、搜狐、长江云等媒体平台得到广泛传播。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未来
  从熊湾村百年码头的兴衰更替,到白浒镇村铸造业的转型谋划;从刘弄村八旬婆婆的接力守闸,到嵩山村江豚湾的守望者;从杜沟村民章宏双的三次搬家,到昌大堤沿线洲滩种植的退出……梳理此次主题采访活动,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鄂州抓长江生态保护的决心与力度,更加读懂了沿线居民、企业的取舍与抉择。
  华容镇芦花村村民胡学准表示举双手赞成长江大保护。“只有环境好,人才能住着舒服,活得长久。”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述兵自任长江干堤生态保护组组长,聘任沿江各小组组长为护堤员,义务守卫长江生态。
  牌坊村种藕大户刘小兵则有着保护生态的现实需要。“我家的藕是喝长江水长大的,多亏了好的生态环境,一家人才有了好出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凝聚出的共识,愈发成为推动长江生态之变的磅礴力量。
  基层是锻造新闻队伍的熔炉
  回顾“大江奔流·长江大保护鄂州行动”主题采访活动,参与记者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在路上掌握实际情况,去现场聆听真实声音,用双脚丈量大地,尽显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担当———
  为拍好一张新闻图片,摄影记者叶雁翅沿着长江干堤来回走上一个多小时;
  青年记者曹彦顾不上家中一岁的小娃,跟着采访组跑完5个村,一天不落;
  为弄清一个新闻事实,年轻记者蔡亚文晚上9点仍在与采访对象交谈。
  一线锤炼作风,一线提升素养。参与这次采访活动的记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是85后、90后,甚至是刚刚入职的新闻新兵。他们写稿、拍图、编视频,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新闻素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积极主动走下去,多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就会发现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记者吕晴结束采访后说。
  记者蒋康康深深体会到,故事化表达是新闻写作的关键,直接决定了作品是否富于感染力。
  自选角度,自找线索,白天采访,晚上写稿,高强度快节奏的练兵,让每一名参与其中的记者都感到受益匪浅。
  “整个团队不得不掀起头脑风暴,在压力中提升自己。”记者郑博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