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苍穹的基石——写在鄂州花湖机场投用之际②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6-16 语音:播放

  鄂州市城市展示馆3楼展厅,一面由百余张照片组成的模型墙引人注目。展项以“搬家”为主题拼凑出“家”的字样,向鄂州花湖机场核心区征迁民众致敬。

  如果说,花湖机场架起了鄂州直冲苍穹、与世界对话的天路,那么征迁民众就是这条天路的基石。

  机场投用前夕,再看“搬家”群像,回望征迁历程,数万群众告别故土、抛舍家园的动人情景,与花湖机场日新月异、展翅欲飞的恢弘画面穿越时空,遥相辉映。

  搬家,让机场安家

  走马石——昔日走马村村头一块高达20余米的赭红色巨石,“突兀”在鄂州花湖机场一马平川的建设规划图上。

  机场征迁涉及3个乡镇8个村,走马村是唯一一个整体征迁的村。在鄂州市逐步更新的行政区划地图上,走马村淡出视野,渐成追忆。

  2019年12月11日,沙窝乡安置房分配启动,时任走马村党支部书记曹茂云忙里忙外。他眼睛布满血丝,行动有些不便。“10月患脑出血,还没完全恢复。”他说,分房是大事,不来不放心。

  曹茂云,走马村拆迁第一人。机场核心区征迁启动第一天,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曹家住宅,在机械的嘶吼声中轰然倒下。

  “当年为了盖这幢房子,一家人在外面搭棚子住了一年。”曹茂云有些哽咽,虽然早就知道要征迁,但真到了离别故土那一刻,还是难以割舍。

  党支部书记带头拆,“两委”班子成员、普通群众接力上,走马村一度出现群众排队签约、排队迁坟的感人场面。不到10个月时间,全村889套房屋完成签约,5360处坟墓迁移,共计征地402亩,创造了走马村人的“奔马”速度。

  中国人讲究“故土难离”,但为了机场建设,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征迁民众在家与国间作出了重大抉择,不讲价钱,不言回报。

  2017年12月20日,是机场正式开工的日子。14天前,沙窝乡新湾村接到一项重任——3天内腾退开工区域400余亩土地,一周内迁移3500余座坟墓。

  整组集中迁坟期间,新湾村民烧香、叩拜、默念,没有请哀乐队,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连最基本的迁移仪式都简化了。

  “心里的确有些不好受,毕竟迁祖坟是件大事。但后来想通了,这是国家发展的大项目,也是鄂州百年难求的发展机会。仪式虽简,孝心不减,把日子过好,让家族兴旺,就是尽孝。”村里的李氏族人说。

  这次“突击”,为整个机场核心区接下来的大面积迁坟提供了借鉴。征迁8村中,新湾村也是房屋拆除第一个“清零”的村。

  2018年2月24日,鄂城区召开三级干部大会。这天的会议,多了一项议程——表彰上年度在支持征迁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100户模范基层党员群众。

  故土难离,旧居难舍。每一个领奖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栋“倒下”的房屋背后,都是一场情感的升华——

  燕矶镇杜湾村程时付,在同村好事者提出“联合去找政府扯皮”时,他将对方赶出家门,率先签约拆房;

  燕矶镇坝角村朱宽秋,耗费他半生心血的新房子建到中途,机场项目落地,核心区不允许新增建筑面积。这个质朴的农民毅然停建,一家人挤进临时工棚;

  杨叶镇平石村胡发明,先拆两层老屋,再拆一幢新房,做完肺癌手术病体未愈的他,蜗居一间柴火房……

  2017年7月10日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机场核心区拆掉140余万平方米房屋,腾出14.4平方公里土地,为后续建设节省工期至少一年,而且实现了“零上访”“零炒作”和“零事故”。

  3个乡镇,8个村,6000多户,2万余人。这不是一组简单枯燥的数字,而是征迁民众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党旗,高扬在征迁一线

  回顾机场征迁,“零上访”“零炒作”和“零事故”之后,还有一个“零”:全程未发生一起干部违纪。

  党旗,领航征迁安置全过程,广大党员干部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群众,在一线倾力付出。

  2017年5月,征迁摸底阶段,鄂州市选派100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干部分驻各村担任“第一书记”,会同区镇村干部结对联包。

  时任市城管局副局长的董华林进入了组织部门的视野,虽临近退休,但董华林没有犹豫,火线赴任走马村“第一书记”。

  到村不久,董华林主动“认领”了最难动员的征迁户——瘫痪、离异且有幼子的胡中莲。“董书记不知道往我家跑了多少次,想尽办法解决我的各种困难,真的好感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融化了胡中莲内心的坚冰,她签字搬迁住进过渡安置的卫生院里。

  机场核心区征迁任务中,花湖开发区古塘、平石2个村2562户,占了总数近一半。人口密集、毗邻街市,这里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平石村10组刘某有堂兄弟9个,2017年夏天,他将本湾土石路面硬化近2公里,时任花湖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国璋发现后坚决要拆毁。有人说,刘某是湾里大户,得罪了他,10组一户拆不动。就在安排行动的头天晚上,刘某还打电话威胁陈国璋。纵然如此,第二天,陈国璋还是组织机械铲除了全部水泥路面。

  征迁政策不可破,做群众工作也需春风化雨。平石村6组老满把房子装修一新,准备儿子结婚用,可是婚还没结,就要拆迁,这家人一直躲着不配合。2018年春节后,听说老满在广州突发脑出血,陈国璋派村干部专程赶往医院,带去问候。真心换来了真情,老满还没出院就叮嘱儿子回村签约交房。

  征迁工作开始后,陈国璋坚守一线,一年间累计休息不超过5天。父亲肺癌术后6次化疗,他从未陪护过;母亲重病复查,他总不在身边;答应暑假带儿子学游泳,却一拖再拖;因为回家少,出生已数月的女儿竟然认生,不让爸爸抱……

  像董华林、陈国璋一样,扎根征迁一线的党员干部有700多名,其中200余人也是征迁户。

  陈冬艳,结对包保燕矶镇坝角村征迁专班的一名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征迁户。

  “要做工作拆父老乡亲的房子,我如何开得了口。”陈冬艳目睹乡亲们建房的艰辛,“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乡亲们燕子衔泥般,靠肩挑背扛搬回一砖一瓦。”

  征迁如何破冰,村党支部书记找陈冬艳商量:“试点定哪个组?”“我是2组的,就2组吧!”陈冬艳知道,这第一炮必须打响,如果试点失败,后面工作难上加难。

  先拆谁家?大家沉默了,不舍与责任在内心交战。“就从我家开始拆吧。”陈冬艳声音不大,可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振。拆房是大事,陈冬艳背后要承担多少压力,大家心知肚明。

  陈冬艳家率先签了协议,带头拆了自家房子。当墙壁被一锤一锤砸碎,窗玻璃碎片“哗哗”直响时,她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擦干泪,陈冬艳又开始走家串户做工作。

  平石村9组豪装别墅户主胡国球在签约时感慨:“我这么好的房子真不愿拆,但看你们是真心为群众办事,我拆了算了。”打动乡亲们的不是补偿政策,而是党员干部的作风与精神。

  转型,另一个梦开始

  “以后咱就是市民了,儿孙就近上学,老人领养老金,那日子跟现在天壤之别。”还在征迁阶段时,新湾村老党员李金财时常这样劝说还在观望的邻居们。

  对征迁村民来说,机场建设让一个梦结束了,但另一个梦开始了。

  搬离故土,黄山村村民朱品贞的生活有了大变化,她每天要比以往早起半个钟头,因为迁到花湖镇上居住后,她家的绿豆粑生意更好了。

  “以前一天做2000个,上午做完,下午去城里送货。现在住在街上,别人上门来买,原来的量不够了。”靠近城区、交通便利,能给自家生意带来如此大的改变,这让朱品贞越来越憧憬“家在大都市”的滋味。

  2019年12月23日,原沙窝乡新湾村15组村民何春莲和爱人李端元一大早起床,赶去参加安置房分配抽签。头天下午,他们参与摇号,回来又跟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视频交流,商量选户型。当晚,夫妻俩一宿没睡。

  选房从上午9时开始,两人提前1小时到达会场外,遇到许多老邻居。“以后又能住在一起了,真好啊!”何春莲跟老姐妹们久别重逢,格外高兴。李端元进去抽签,选到C2-10。“正是我想要的户型。”他赶紧通过视频告诉儿子,“政府说话算数,先拆房先选房。这房地段好,朝向也好。”

  征迁是攻坚战,安置是持久战,分房到户不是“一锤子买卖”,围绕“农民变市民”,各村都在思考更长远的打算。

  “这么多人入住安置小区,周边都是商机。我们准备用集体资产买门面,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曹茂云说,走马村没有土地了,得为乡亲们想好今后的路怎么走。

  以前村里许多土办法不管用了,村干部们不得不学习新理念。2018年底,燕矶村在全区率先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经营性资产总额为1900余万元,共分3456股,村民占有2419股,按一人一股平均分配。

  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些对机遇格外敏锐的人,也已开始转型。

  马元村的王中水和大儿子一起组建车队,“机场是物流枢纽,我们可以用货车承接一些周边业务。”

  华山村叶水华父子从养殖业转行搞建筑,“今后建航空城要做大量工程,这方面肯定能找到不少活干。”

  白沙村组织村民参加泥工、木工、装修等技术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

  机场投用在即,希望继续升腾。核心区2万余外迁群众克服征迁安置短期困难后,正奔着长远发展而去。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