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写在鄂州花湖机场投用之际③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7-06 语音:播放

  仰望苍穹,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

  在鄂州花湖机场投用倒计时之际,我们将镜头“快退”,再看看而今平整如砥的宏大工程,怎样用42个月完成建设施工,一步一步创造奇迹,发生沧海桑田之变。

  “移山”“填湖”,上演现实版神话

  地一腾出,当务之急是推进机场场道施工前的基础性工程。

  2017年12月20日上午10时,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开工。开工的头道难关便是“移山”“填湖”。

  燕矶场址占地面积11.89 平方公里,相当于1.7 万余亩,除了村居厂房,就是山陵丘壑、河港湖汊的地貌。这就意味着要“移山”“填湖”,土石方挖填量总计达1.33亿立方米,位居国内在建工程前列。

  同时,按国家耕地、湖泊“占补平衡”原则,占用的耕地、水面都要及时调整、足额补回。这对于面积仅1596平方公里的鄂州来说,又是难上加难。

  这一过程涉及水系改造、回填沉降,光后者就需时一年半。场址核心区位于花马湖流域中部的走马湖。先是抽水、清淤和地基处理,历时10个多月,昔日湖面渐渐成了广阔地面,随后,600多台工程机械在上面进行强夯作业。与此同时,一排排塑料排水板间隔有序,插入低洼的回填地面。

  淤泥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宜做天然地基,而且淤泥深度不同,采取地基处理的方式亦不同。“深度小于 3 米的区域较为简单,关键在回填之后的强夯处理,而深度大于 3 米的区域占了 80% 左右,要采用‘堆载预压’ 方法。”施工单位之一中铁北京工程局总工程师黄维介绍。

  “类似于在‘豆腐块’上插吸管,将水吸出后压成‘豆腐干’。”他以“挤水分”来解读这一过程:抽干水后,在湖底铺土工垫及砂垫层作为水平排水层,再覆盖 75 厘米以上的江砂, 将塑料排水板竖插到底,然后通过填筑土石对淤泥施压,慢慢将水“挤”出。为缩短“挤水分”时间,施工人员在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又堆载高 6 米、约 500 万立方米的土石。

  时任中建三局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骆良用四个神话故事形象展示整个工程的艰辛:“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为了移走机场净空区的3座山体,万人鏖战,3个多月完成了近一年的工作量,最高峰,一天挖走的土石方可装满130列百节火车!

  “精卫填海”——鄂州花湖机场水系改造所需要的土石方挖填量远超预期,有人估算,体量接近一个三峡工程!

  “大禹治水”——为将损失的湖面补回来,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成为机场开工最早的工程。这个工程中的花马湖水电站,在2021年经受住了重大汛情考验。

  “夸父追日”——半年内完成核心区征迁,为机场建设省时一年多时间;战疫、度汛,2020年复工后,最高峰2万人同时施工,争分夺秒抢工期!

  四个现实版神话以建设成果挑战“不可能”!在时间紧、任务重、高强度、高压力之下,鄂州机场仍然实现场道工程“零返工”。

  国内“零的突破”,建设方案可“生长”

  航空货运枢纽在国内无先例可循,关键在于机场转运中心,这相当于货物进出的“航站楼”。早在审批阶段,顺丰集团就面向全球征集货运枢纽机场建设方案。

  最终,由湖北本土企业中南建筑设计院联合国际最强设计团队——荷兰范德兰德物流公司、美国兰德龙·布朗航空规划公司,挑战中华大地上“零的突破”。

  项目按照货邮吞吐量2030年330万吨、2045年750万吨规划设计,一期建设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远期规划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如此超级规模的工程,从概念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并非易事。

  2016年以来,本着“同画一张图”的理念,各路专家密切配合,奋斗了近5年。作为联合体的牵头方,中南院团队长期往返于武汉、上海两地,不分昼夜攻克技术难关。

  经三方专家反复调研、正反辩证……研讨方案多达数十个,包括气势逼人的“H”型、华美抢眼的鱼骨型。最终确定功能型更佳的“王”字型指廊结构设计方案。

  “规划的核心策略是转运中心实现飞机接驳中心、全场货机位中心、分拣设施中心‘三心合一’。”中南院第二设计院总建筑师张韵波介绍,“王”字型指廊结构,竖线部分为货物传送分拣区,所有货物都要在此处理。横线部分为分区管理的指廊,分别服务来自不同方向的航线。这一结构能实现中心到各个远端距离均衡,且飞机滑行时间、拖车运输时间、转运中心处理时间得到最大程度压减。

  效率优先的同时,这还是一个可以“生长”的设计方案。转运中心可调整设置以满足不同阶段建设需要,形成“T”字、“工”字、“干”字、“王”字型等不同构型,且每一种构型都具备完整的运行链条。

  2017年10月,专业机构美国机场研究中心通过一个月反复仿真模拟,测算出中南院团队的方案综合时效排名第一。“这是一个融合全球智慧、汇集高新科技、运行效率一流的建设方案,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设计企业在大型专业货运机场领域迈出了第一步,项目设计横跨航空规划、综合交通、多式联运、物流、货运分拣、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设计要求极为复杂。”中南院副总经理刘常明说。

  挑战“不可能”,“虚拟孪生机场”同步建设

  “一开始我说想干这个项目时,听到的都是‘不可能’,跑了许多部门都碰壁,现在看来,我们每走一步都在创造奇迹,而且已创造了许多第一……”2020年秋季,顺丰速运总裁王卫首次正式考察货运枢纽机场工地后的发言直抵人心。

  “同时建两条长3600米、间距1900米、宽45米的4E级远距跑道,并且预留第三条跑道,这在国内民航建设史上是第一次, 在世界民航建设史上也属罕见。”现任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忠禄说。

  2021年底,鄂州花湖机场首次校飞,施工单位交出“零返工”的成绩单。“这与数字技术首次在我国机场建设中全程深度运用密切相关。”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主管潘乐说,这里的数字技术是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自2019年11月起,来自国内300余名BIM专业人才陆续集聚,民航、房建、市政3个行业近30个专业在此磨合“碰撞”。然而,比专业磨合更难的,是流程打通。花湖机场项目是全国首个应用BIM模型进行全过程质量验评和计量计价的项目,并首次打通了“建模”“按模施工”“按模质量验评”“按模计量支付”的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说:“深度运用BIM技术参与工程建设,花湖机场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已步入‘深水区’,甚至是‘无人区’。”

  花湖机场还是中国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涵盖智慧、绿色、平安、人文等方面。建设“智慧机场”,BIM技术正是重要抓手。因此,从项目招投标开始,物流机场公司就对施工单位设置技术门槛,BIM是重要指标。开工前,参建方通过BIM将所有构件的外形、尺寸、材质等信息,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数据,利用虚拟建造技术在计算机中预演施工过程。

  “每一个构件都有编码,近亿个构件将在机场建成时‘合模’,一个与实体机场完全对应的‘虚拟孪生机场’随之诞生。”湖北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朱方海说,“数字化施工管控开始于大兴机场,应用于天府机场,成熟于花湖机场。机场建设进程中,大数据仿真、智能跑道、碳中和机场和少人机坪等15项创新项目相继使用,其中10项为地区、行业或全国首次应用。”

  2022年3月底试飞,花湖机场智能跑道全面亮相。全场跑道、滑行道、联络道、机坪共敷设了5万多个传感点,跑道的每一块道面下都有一个传感点,能捕捉飞机滑行产生的振动波形,判定跑道的脱空、起鼓、错台等,同时也可以监控物体跑道入侵、记录运行轨迹等。

  此外,机场还运用智能泊位引导系统,以无人驾驶技术为基础的“少人机坪”,通过高精雷达识别出人员、车辆、廊桥的位置和动作,对挡轮挡、撤轮挡等节点进行自动采集。

  全媒体记者 曹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