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建材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整治及“回头看”

告别“灰头土脸” 倒逼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10-28 语音:播放

  ■探访:倒逼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昨日,一走进位于泽林镇桐城村的湖北力磊建材有限公司,就看到“安全与环保是生存的基础”11个大字醒目地张贴在办公楼一楼大厅的墙上。

  “这句话的确是真理。公司自从重视环保问题并转型升级后,生意越来越红火,年收入由之前的700万元增至2000万元,前几天还成功竞标武汉一家医院的建设项目。”说起自己的建材生意,公司法人、经理王正军略显自豪。

  “以往,一提到建材,很多人想到的是‘灰头土脸’,与环保扯不上联系。”王正军坦言,多年前,建材行业属于高排放产业,他一听到“环保督察”,心里就紧张。

  回望2018年,该公司还是粗放式管理,厂地未硬化,原材料露天堆放,包装、卸货的地方没有除尘设施,员工们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间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口罩,以防吸入过量粉尘。一次开展环保督察,公司因污染严重问题被责令整改,如3个月内整改不到位,王正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就会面临关停取缔。

  “还好有市、区、镇政府相关部门指导整改工作,带我去先进的地方学习经验做法,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王正军介绍,2018年至2020年,公司先后投入200万元安装布袋除尘设备,用于包装、物料车间的降尘排污;2019年,为减少扬尘,又投入400万元新建4个原料仓,可存放3万吨原材料。

  “还有环保除尘雾炮机定时作业,通过水雾喷射,控制物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溢出或泄漏而引起的粉尘污染。”王正军指着一架似大炮的白色机器说道。

  该公司近期第三方环境检测报告显示,颗粒物最高排放浓度为3.5mg/m3,低于标准限制的10mg/m3。“现在,每季度都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公司环境进行检测。”王正军说。

  在公司待了10年的老员工潘池泳,看着眼前现代化的生产设施、齐全的环保设备,颇有感慨:“以前我们去黄石等地招工,很多人嫌弃公司粉尘污染严重不愿来。如今,村里一些年轻人纷纷从外地返乡到公司上班,说环境好、离家近。”

  力磊建材是我市倒逼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发展转型升级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口改造。去年5月至今,按照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治提升等3种类型,在全省率先开展建材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专项整治及“回头看”,倒逼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监管:摸清底数铁腕治污

  9月10日晚,市生态环境局鄂城分局执法人员带领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分两组深入辖区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废气及噪音进行现场采样,剑指企业逃避监管非法排污行为。

  “建材产品门类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废气、废水、废渣、噪音等多种环境问题。整治行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较真碰硬、摸清底数、铁腕治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位推动,明确工作责任。整治行动启动后,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积极动员部署,突出整治重点。各区(经济区、开发区)成立工作专班,根据辖区行业特点,突出整治重点,制定工作方案。葛店开发区以建材企业为整治重点,对不符合产业规划、生产设备工艺落后、污染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整治。临空经济区以机场建设配套的商混站、碎石、机制砂等为重点,整治建材行业乱象。

  全面开展排查,不留死角盲区。企业是否配备了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是否按照标准开展整治……对照全市建材企业名单和环保标准,市生态环境局不留死角盲区进行摸排、认定,形成排查问题清单并公示,实行有奖举报,发动群众提供身边的问题线索。

  较真碰硬,问题排查到哪,整改就落实到哪。去年8至11月,各地依据问题清单、工作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多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企业予以关停取缔、停产整治。同年9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督查,对检查发现的整治进度不平衡、整治标准不高、未形成联动机制等问题进行通报,以督查督办促各地强力推进问题整治。截至去年底,全市纳入整治问题清单的建材企业有188家,其中关停取缔30家、整治改造153家、整合搬迁5家。

  这次行动会不会浮于表面,只是一阵风?有人抱有这样的侥幸。但随着治理工作不断推进,一个强烈的信号释放出来:我市坚持标本兼治、夯实根基,从根子上拔掉建材行业排污源。今年6月,全市以雷霆之势开展“回头看”,严查“死灰复燃”“漏网之鱼”“顶风上马”,并对标验收销号。截至目前,已排查各类建材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企业35家,其中督促完成整治7家、关停取缔6家,对2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对照验收销号标准,强力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切实降低建材行业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背后:环保“千里眼”全天候监测排污

  在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办公室副主任虞耿登录在线监控平台后,点击一家企业的名称,立即掌握了该企业污染物实时排放情况。他介绍,今年我市确定52家单位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这些重点排污单位共安装了84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联网,保证监控设施正常运行。

  “我们全天候对水、大气等排放情况进行监控,一旦超标,监控系统自动报警后,立即派人前往企业现场核查,揪出超标原因。”虞耿介绍。

  铁腕治污带来的是越来越美的城市。市民纷纷感叹,今年的蓝天多、雾霾少。数据显示,1至8月,我市细颗粒物(PM2.5)累计均值为33μ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累计均值为62μg/m3,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5%,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记者 吕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