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让城市变花园——老旧社区改造的鄂州经验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12-31 语音:播放

  编者按:2018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投入8亿元对中心城区40个社区进行改造升级。截至目前,“40工程”已覆盖31个社区,涉及面积32.4平方公里、居民37万人,补齐了城市建设短板,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服务下沉,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谱写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鄂州新篇,住建部向全国推介鄂州经验。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展示鄂州“40工程”成果,宣传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典型,融媒体中心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40工程”看变化。

  修葺一新的外墙、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干净整洁的休闲广场……“原本想换房子,现在小区环境变得这么好,真舍不得搬走了!”说起小区的变化,在西山街道寒溪社区八一小区生活了近30年的邵大爷逢人便夸。

  2018年初,我市启动实施“40工程”,决定投资8亿元,紧紧围绕城市社区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用两年时间对中心城区40个社区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整治提升城市老旧社区环境。一个个在时代变迁中渐失光彩的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由“脏乱差”到“美净齐”的“逆生长”。

  截至目前,“40工程”已覆盖31个社区,涉及面积32.4平方公里、居民37万人,补齐了城市建设短板,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服务下沉,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改什么?从问计于民开始

  “缺什么就补什么,社区改造以群众需求为主,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胡钟文介绍,为把“40工程”办实办好,充分体现民意,我市组成专班,深入社区调查研究,邀请社区党员和群众代表,义务参与全过程,做到问计于民、问愿于民、问效于民。先后走访12000余户居民,征求收集意见4000余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鄂州市老旧社区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鄂州市“40工程”老旧社区整治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等文件,着力解决10个重点问题。

  ——修复老旧社区背街小巷破损道路;

  ——消除渍水点,畅通排水;

  ——打通消防通道,完善连通过街、通道等交通设施;

  ——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被侵占的公共空间;

  ——完善社区管理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停车场、活动空间;

  ……

  修破如新、变乱为治、从无到有,使改造更贴民心、更合民意。

  “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见,根据老百姓的要求和建议进行改进,践行‘群众说好就是好’的改造理念。”中建三局基础设施投资公司“40工程”项目部副经理何应龙表示。

  “我们小区15栋和16栋之间的公共空地原本是准备修停车场,后来在居民的强烈建议下,改成了晒衣区,充分满足了群众的需求。”桂花园社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熊裕忠介绍。

  桂花园社区是“40工程”改造的重点社区之一,它位于西山南麓,是鄂城钢铁公司厂区和职工生活区之一,有居民2788户。该社区曾经算是鄂州的好小区,但多年后,墙面老旧、交通拥堵、道路破损以及违法建设、消防设施等问题日渐突出,居民对改善环境设施的诉求也日渐强烈。

  此次桂花园社区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不仅对破损的小区道路进行翻修,粉刷老旧墙体,还修建健身广场,改造自来水、燃气管道、通信光纤等,对社区的基础设施等重新整改。

  如今,桂花园社区绿树成荫,休闲广场、停车设施和运动场地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怎么改?用“绣花功夫”扮靓社区

  “40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繁杂琐碎的特点,建设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多,且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借鉴。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不三要’的工作思路: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要因陋就简展文化;不搞‘涂脂抹粉、粉饰太平’,要像家装一样,到边到角显精细。”胡钟文表示,早在2017年下半年,我市便提出老旧社区改造理念,这在全国是少有的,鄂州敢于先行先试、积极作为。

  针对社区原有区域规划不合理、区域划分大小不一、区域板块交叉纵横等问题,我市将40个城市社区和12个城中村整合为33个城市社区,31个社区整治改造工程同时启动。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凤凰路中段的金融小区,高大的樟树耸立在道路两旁,整个小区环境干净整洁、畅通有序。小区内,机械正准备对道路进行刷黑,20多名工人在铺设彩砖。

  “我们现在要把原来没有刷黑的路面全部刷黑,修复原来凹凸不平的路面。”中建三局基础设施投资公司“40工程”项目部何应龙告诉记者。

  金融小区由原来财政局宿舍、梧桐苑小区、人行宿舍、农行宿舍、工行花园5个小区按照就近相邻拆并整合,实现了集聚、优化区域配套资源,并通过景观打造,形成特有的小区文化。

  同时,根据社区基础设施情况,我市按照基础型、标准型、示范型3个类别实施差异化社区改造,按照“一社区一方案”设计思路,制订设计方案,着力体现各社区的文化与特色,充分挖掘社区文化内涵,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合理打造3个示范社区、14个特色小区,展现特色文化街、文化微游园和三国文化长廊等特点。

  在滨湖社区,原有70多个院子被打通,公共空间大幅增加,按“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打通交通微循环。在东塔社区,一个个街心小花园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在桂花园社区,因地制宜设置的宣传壁画、古老红砖砌成的围墙,保留着社区的记忆。

  怎么管?打通“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老旧社区要改造好,更要管理好,充分打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小区公共事务无人管理,居民的公共意识落后,通过“40工程”老旧社区改造这个平台,群众从观望到主动参与,积极为社区改造提意见、想办法。在工程协调、监督、管理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实现民事民评、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把老百姓凝聚在党的周围。

  去年,东塔社区进行提档升级,着重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怎么规划才能让居民满意?按惯例,应由社区拿方案,落实后请居民来体验。然而,东塔社区“逆其道而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向居民要方案。

  社区从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指挥员”,转变为支持协商、引导示范、培育骨干、支持自治的“辅导员”,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社区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目标。

  “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落成后,居民利用这个阵地自娱自乐,社区适时链接社会资源,开设特色培训班,帮助大家把特长学优练精。社区与居民在互动中,加深了情感联系,同时打造出有温度的社区特色文化。”在东塔社区党委书记周思夷看来,对于“一腔热血”换来居民“毫不领情”的尴尬,破题之法便是倾听群众声音,寻找社区与居民同频共振的兴奋点。

  “老旧社区改造是平台,是切入点,把广大群众团结到党的基层组织上来才是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改造工程的着力点。”胡钟文表示。

  全媒体记者 周慧中 周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