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鄂城区乡村振兴扫描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12-21 语音:播放

  编者按

  初冬的鄂城,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生机盎然。

  炊烟人家唤起乡愁,引来游客;小桥流水让人驻足,产生收益;芬芳田园润泽心灵,带来市场……美丽,成为乡村发展新动能。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在鄂城这片澎湃着无限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精彩纷呈的蝶变故事,擦亮着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美环境种风景

  田园风光诗情画意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2月15日,晨曦微露,张学军和往常一样,来到西山公园沿江巡查。今年7月起,巡江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靠捕鱼为生的张学军,有着20余年的捕鱼经历。4年前,长江禁渔令下达后,他拆掉了渔船,封存渔网,洗脚上岸。今年7月,凭借熟悉江情、水情、渔情的优势,他成为了鄂城区首批巡护员之一。

  夕照黄山湖,波光粼粼,碧水鱼跃;堤岸花香馥郁,绿柳婆娑。

  谁也不会忘记,这里曾经养殖污水无序排放,臭气熏天,湖面水葫芦疯长,水环境破坏严重。

  年初,花湖开发区投入560万元,强力推进湖段临岸清障、拆除工作,并对沿岸复养养殖场进行整治,清除打捞湖面水葫芦。

  环境大幅改善,生机重新焕发。黄山湖的蝶变,见证了鄂城区“铁腕治水”攻坚战的成果。近年来,该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和成色。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区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废旧瓦片,砖块作为装饰,通过原生态建设“美容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吊椅、仿木凉亭、假山……小山坡上,绿树茂盛,踏入汀祖镇岳石洪於海锋家的小院,仿佛走进一座“口袋公园”。

  “这是我们夫妻俩自己商量着设计的。”今年52岁的於海锋,言语中透露出自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石头和木头这些材料,多数都是山上捡来的。

  在华伍村上熊湾,旧砖残瓦垒砌成庭院围墙,旧坛罐变身房前花盆,生锈的犁、锹、耙挂在墙上。

  董胜村村后,1300米的登山步道飘向山顶,层层白杨间,错落着青砖碧瓦的南方小庭院。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百年古井,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温润。

  美丽乡愁,引来游子归游人来。

  四峰山脚下,宽阔的公路将一个个村庄串起。到华伍村,除了采摘赏花,还能登步道骑自行车。华伍村以花为村庄独特印记卖风景。在村庄中修建了游步道,在陆峰寨至谭家垅水库、陶令故居到四峰山门口建设玻璃水滑漂等小景点,形成集旅游观光、健康骑行于一体的旅游路线。

  到岳石洪村,这里能带给你久违的宁静与纯真。不仅有网红天阶与鹊桥、网红打卡酒店,还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宗教、三国、宗祠、矿冶、红色、诗词文化交融发扬,这些都是岳石洪宝贵的精神财富。

  鄂城区充分发挥“沿水、沿山、沿路”的区位优势,打造沿长港河的农文旅融合的集休闲、采摘等旅游带;沿碧黄线、泽杜线、长港沿线交通主干线集自行车赛道、亲子游户外活动等旅游带;沿四峰山、白雉山的集山体活动,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文体游旅游带。如今,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簇簇鲜花绽放在鄂城大地,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意。

  兴产业强支撑

  新型主体串起“千家万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走进杜山镇春之染种植合作社,静谧的大棚内,香水百合、康乃馨、蟹爪兰等十多种鲜花长势喜人,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绽放,红的、粉的、白的,汇聚成醉人的花海。

  900余亩的基地里,种有100多种花卉苗木。“合作社已与华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研发种植的花卉,直接销往国内外。”合作社负责人黄联平说。

  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兴旺的核心。杜山镇立足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切实推进农业结构逐步调优,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杜山镇是我市的农业大镇,拥有5.7万亩养殖面积,基本以养殖“武昌鱼”为主导产业,每年鲜鱼销售及加工总产值达1.25亿元。

  作为生产加工武昌鱼的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建有一座占地20余亩的现代化大型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及300亩武昌鱼养殖示范基地,拥有标准化生产线2条以及专用的冷藏库房5座,冷藏量达3000吨。目前,该公司产品已进入家乐福、沃尔玛、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大型超市及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并设有自己的销售专柜、专卖店、旅游超市。

  “没有产业,没有集体收入,自身发展功能弱,支撑群众致富的能力差。”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思路,鄂城区大力发展精品水产、精细蔬菜、精致花卉,“三精”农业渐成特色。今年,杜山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一束花、一条鱼、一袋米在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同时,已然成为撬动乡村大振兴的有力杠杆。

  ——粮食产业,稳定“米袋子”。依托泽林万亩湖、长港夏沟村等地稳定发展了精品粮油等种植面积16.52万亩;全区6个镇和樊口街道、西山街道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3.22万亩;在杜山镇先台村和樊口街道周屴村粮食生产统计监测点种植粮食作物。

  ——蔬菜产业,丰富“菜篮子”。依托杜山东港村、长港峒山村、泽林团结村、花湖阮湾村等地确保种植精细蔬菜面积11.75万亩。

  ——林果花卉产业,扮靓绿色家园。依托碧石白雉山、杜山东港村、长港峒山村发展精品水蜜桃、黄金梨、葡萄等水果5000亩,并引进无花果、柑橘红美人、甘平、甜橘、甜柚等新品种。依托汀祖镇凤凰村和杜山镇春之染种植合作社种植金丝黄菊和精致花卉、苗木等8900亩。

  ——水产产业,鼓起“钱袋子”。抓水产产业。依托泽林万亩湖、杜山三山村、长港夏沟村等地发展小龙虾、黄颡鱼、鲈鱼、武昌鱼等特色养殖5.1万亩,引导群众发展精品水产。

  ——休闲旅游产业,彰显乡村魅力。做活农文旅融合文章,把特有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发展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发展各类高效种养园区和农业庄园34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金盘、银盘级旅游餐馆4家,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11家。

  截至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7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家庭农场达到474家,其中省级12家;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2家;各类种植专业大户达到181户,其中,百亩以上38户、500亩以上11户。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不断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区持有有效证书的“三品一标”合计19家主体29个产品,其中获批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2个。

  一笔笔傲人的成绩,折射出的是鄂城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鄂城农民能够实实在在感受、触摸到的骄傲。

  良法善治润民心

  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隆冬时节,长港镇峒山村宁静祥和。

  深夜10点,寒气袭人,几位骑着电动车的治安巡逻队队员沿着村组巡逻,他们的足迹遍布辖区各个角落。

  年初,村6组的李金汉和李清华,两家地相邻,一家旱地要改造成水田,因在改造中,占了对方的面积,发生了争执,两家人互不退让。过了数月,这个结也没能解开。

  后来,村组成立理事会,村干部和理事成员上门调解,双方平心静气坐下来,事儿说开了,隔阂散了。如今,田埂加宽修葺整齐,两家人重归如好,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田埂”的故事,是折射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的一面镜子。

  峒山村在长期基层治理实践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脉搏”,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实践,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果要用关键词来形容峒山村这几年的变化,答案是:除了“美”和“富”,还有“和”,这是“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结出的硕果。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该村位列其中。

  该村近年来,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曾经,泽林镇村级债务多,偿还负担重,村民意见很大,村干部“谈债色变”,村集体不堪重负。

  2018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全面清理、核对确认、议定办法、清收债权、偿还债务、账务管理、建章立制”的做法,成功化解村集体债务3516万元。

  以良法促善治。元至10月,鄂城区三级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1274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23起,调解成功1211次,调解成功率99.1%。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全区6个乡镇、4个街道共配备35名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开展法治讲座140余次,开展现场法律咨询共120(场)次。全区10个负债10万元以下的村级债务全部清零,12个负债10万元以上的村级债务清零。总债务在亿元以上的县,化解进度排名全省第14位。

  粮食生产拾级而上,乡村颜值不断提升,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在鄂城大地徐徐铺展。

  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