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峒山家——峒山村让群众站C位打造村居建设新样板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11-22 语音:播放

  编者按:

  初冬时节,走进峒山村,青白灰三色调的村居建筑与周围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景观道、观景亭、小游园、彩绘墙,无处不透露出幸福美满气息。

  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试点,峒山村通过村湾夜话、“板凳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村庄环境在变美,村民生活比蜜甜。

百亩樱花园

  修整“搓板路”村民出行不再难

  “这段路改造好了,我们出门售卖农产品更方便了。”11月18日,峒四队村民陈双喜谈起湾口正在修建的道路喜上眉梢,“等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峒四队湾口的这条主干道,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因为年久失修,部分路段破损严重,成了“搓板路”,上面还有一座危桥,村民出行苦不堪言。7月的一天夜晚,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和村“两委”到新沟二队走访,与村民座谈,听取大家对民生问题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时,大家一致反映此道路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这条路曾是村的经济命脉,沿线有稻虾基地。”村民陈汉池说,“搓板路”不仅影响村民出行,更影响村里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进虾苗、卖虾子都受影响,生怕把虾子颠坏了。”养殖户陈三民说,每次路过都会小心翼翼“避坑”,要是能把路修一下就好了。

  “要发展旅游,这条路不修不行。”村民陈灿接话。

  深夜回到家,伍冬把大伙的意见和建议记下来,按轻重缓急排了序。

  第二天,伍冬又和村干部们分别到各小队,收集道路问题11条。

  修路迫在眉睫,怎么修,由村民说了算。一周后,村干部和20多名村民代表聚在村广场文化,商议修路问题。

  “光靠村 ‘两委’几个人是不够的,大家都要出工出力。”“没问题,算我一个。”“我可以帮忙找挖机。”村民们无拘无束,气氛轻松活跃。

  说干就干。村干部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村里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党员带头捐款,村民和脱贫户投工投劳。改造期间,附近的村民天天到工地旁走一走,看一看,打心眼儿高兴。

  “堵心路”摇身一变成了 “宽心路”。村民们纷纷表示:“改造后的道路让老百姓的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方便,让车辆出行更畅通。”

  举一反三、查漏补缺。经过深入摸排和征求村民意见,沟渠清淤修复、危桥除险加固也将逐步解决。

  目前,共有45公里道路开工修建。其中,涉及村民出行的湾组道路20公里,已建成5公里;涉及农户生产的机耕路25公里,已建成5.5公里。

  同时,对峒山环山路、四线路、中轴线道路进行刷黑,对景观绿化、上山步道进行改造,塑造 “花园式”村庄。

  “修整一条路,疏通一条渠,看似是小事,但只要涉及到村民的利益,就是大事,我们要一件一件去做好。”伍冬说,办实事、解民忧贵在从细处入手,从小事做起,积小成为大成。

  发展特色种植农民增收不再愁

  初冬的清晨,天气有些寒意,村民陈开焱披着外套来到稻虾混养基地忙活,“翻耕灌水,做好田间管理,来年有个好收成。”

  “合作社现有稻田200亩,水稻和小龙虾的年产值近40万元。”陈开焱笑眯眯地说,“比起以往,收入翻了几倍,大伙干事更有劲了。”

  峒山村地域广阔,水源丰富,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收入比较有限。为增加群众收入,村党总支、村委会通过调研发现,小龙虾具有养殖技术易掌握、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且小龙虾还可为水稻增肥、除草、松土,水稻可为小龙虾供饵、遮荫、避害。互利共生的循环农业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和龙虾的产量、品质。目前,该村全面推广“稻虾混养”,现已形成一定规模。

  沿着环村路徒步前行,记者来到嘉禾特种淡水鱼养殖基地,该基地与峒山社区一路之隔。在大棚结构的种苗繁育车间,已建有41个平均深度1.4米、直径6米的帆布圆池,“眼下,主要以加州鲈鱼、鳜鱼标苗为主,工厂化繁育。”湖北嘉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覃柒烈边说边抓起一把饲料撒到池中,立刻引来小鱼苗“哗哗”抢食,并溅起水花一片。

  “目前,已有8户养殖户租赁我们的圆池。在这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覃柒烈说,公司以繁育标苗为主,“因为水花(2厘米长的小鱼苗)到养殖户那里的成活率不到10%,繁育成标苗,我们就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标苗的成活率达90%以上。”

  近年来,峒山村着力培育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推动种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如今的峒山,万亩湘莲基地、万亩武昌鱼基地、百亩樱花园、十里水杉林、一山多景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集民宿、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正成为峒山村乡村振兴新亮点。

  “9年来,峒山村一步一个台阶。2013年人均纯收入16700元,2021年达到359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80余万元。”伍冬介绍。

  环境变美、生活变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峒山村全村4290人,80%的劳动力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十里水杉林

  “清廉村居”绘就乡村振兴清廉底色

  11月18日,下午5点,长港镇峒山村82岁的刘晨东老人来到村里的法治文化广场休憩游玩,石刻上雕刻了《民法典》内容,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

  法治文化广场将法治文化元素同广场绿化景观元素相融合,将法治文化嵌入自然景观中,融为一体,相映生辉,让群众在散步徜徉、休闲娱乐过程中也能学法。

  峒山村提档升级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建设山水乡愁博物馆、二月兰广场、法纪文化广场等,让村庄既有“颜值”又有“廉值”。

  “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监管制度,做好村级‘三务’的公开公示,确保群众知晓,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整理宣传村内家风廉洁故事,建立宣传橱窗,打造乡村善治示范点……”

  11月19日,峒山村5名村干部和10名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召开“诸葛亮会”,就如何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峒山村用好用活现有红色资源,积极推进“红廉”融合,深入挖掘本村革命历史中的清廉故事,着力打造以红色廉政文化为主的清廉村居品牌,红色文化与清廉文化相互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清廉源动力。

  同时,该村统筹整合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监督力量,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打造一支村居监察队伍,让村干部和村中大小事务,时时处处都处于群众监督之下。

  “村干部权力怎么用、村里的钱用在了哪里,村里的大小事都在阳光下运行,公开透明,群众随时可以监督。”伍冬说,“纷争少了,村里就更加和谐了。”

  “干事更顺畅,干群关系更融洽,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廉动力。”伍冬说,在持续推进“清廉村居”建设中,该村坚持以“纪法准则”管事,以“廉洁文化”育人,不断规范权力运行,让村级决策更加民主透明,乡风民风日渐清朴文明。

  峒山村尝到了“甜头”。通过清廉建设营造的阵阵清风,该村打造了“文明信用社”,发展起生态养殖、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支柱产业,在成为“清廉乡村”示范样板的同时,也成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实现了清廉效益、经济效益同频共振。

  “乡村振兴,廉洁先行。我们将把‘清廉村居’建设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以实际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高质量发展。”伍冬说。

  “村庄干净整洁,廉政文化四处飘香,我们生活甜如蜜!”谈起村庄变化,村民黄涵言语里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全媒体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