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间“披绿装”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5-08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徐麟 通讯员 光子健

  “今年种植早稻600亩,又为周边农户代育秧1000多亩,连远在鄂城区花湖镇的农户也上门求购秧苗。”近日,在梁子湖区吴凡种养殖家庭农场旁的一处农田里,种粮大户蔡金林驾驶高速插秧机来回作业,一株株翠绿的秧苗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机器声,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为水田披上“绿装”,秧苗随风摇曳,勃勃生机。

  连日来,像蔡金林一样,田间地头随时可见育秧播种的身影。沃土之下,丰收的希望正在悄然孕育。

  作为全省14个粮食主产地市州之一,我市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全力以赴抓好春耕备耕和早稻生产各项工作,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早稻面积1.76万亩,较去年增加0.3万亩,同比增长20.55%。

  扩面积,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早稻是双季稻生产的基础。近年来,为支持武汉新城、花湖机场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鄂州适合种水稻的农田面积一直在减少。“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我们一方面狠抓非粮化综合整治,确保良田粮用;另一方面努力推广双季稻、再生稻和稻麦轮作等新品种新模式,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产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刚过,市委即召开全市春耕备耕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农资储备供应,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做好农机作业准备,扩大早稻播种面积。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春耕生产情况,要求各地全力抓好早稻生产;市政府从专项资金中调剂120万元,专门用于开展早稻集中育秧,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整合1000余万元涉农资金支持早稻生产;市委农办发布的各区今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任务中,1.5万亩早稻任务单独列项,生产责任明确到乡镇。

  压力和动力层层传导,政策和措施层层落实,各地迅速将早稻面积落实到人到田块,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早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市里直接将任务下到镇,这还是第一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党委副书记王拥军说,为落实早稻播种面积,镇、村两级干部包组入户,千方百计动员农户发展早稻生产。截至目前,包括涂家垴镇在内,全市共有7个乡镇超额完成任务,其余乡镇全部完成下达任务。

  强服务,帮扶指导进村入户

  连日来,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徐连村农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道才忙得脚不沾地。因扩种双季稻,原有的育秧大棚面积太小不敷使用,他多方筹资70余万元,抢抓时间新建一处温室大棚及冷库等设施。

  “新建育秧设施有帮扶,包地种植早稻有补贴,有政府支持,我们干劲足。”徐道才仔细盘算过,多种一季早稻,每亩平均增收400元以上;育秧季节过后,新修的温室大棚可以用来种植反季蔬菜、瓜果,又能增收一笔。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方出台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市级出台政策对连片流转土地发展粮食规模种植主体给予100元/亩奖补;梁子湖区整体打包2.5万亩零碎耕地,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确保种满种足;鄂城区碧石渡镇主动招引能人返乡发展早稻生产,免费提供种子、秧盘等物资……

  稳面积靠政策,争高产靠科技。入春以来,全市组织9个工作专班,动员300余名农技专家,对口21个早稻生产重点乡镇,主动对接上门开展技术服务,精准满足广大种粮农户需求。

  “在插秧机下田工作前,保证秧盘里的秧苗均匀、茁壮、无病虫害,苗高应控制在15至20厘米。机插水稻采用三叶一芯,建议水稻苗床带肥带药下田。”在杜山镇东港村一处水田前,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彪、周强仔细查看秧苗状况,为即将开展机插秧作业的农机手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春耕备耕期间,保养、检修各类农机具1.42万台(套),协调准备水稻机插育秧用秧盘30万片,全市早稻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提效益,订单农业助力稳产增收

  走进鄂城区杜山镇柯营村,种植大户柯忠平正忙着给秧苗“开棚”通风。早在春耕伊始,柯忠平就经朋友介绍,与当地豆丝加工企业定好了早稻品种,签订了购销合同。

  “朋友已与豆丝加工企业合作了多年,效益不错。通过他帮忙,我也加入了豆丝产业协会,与企业合作种早稻。”柯忠平种植的300亩早稻,由企业定向收购,价格比市场高。当地像他一样加入协会开展订单生产的农户还有很多。

  近年来,我市大力建设优质早稻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企对接,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种植模式,让农户种得安心、卖得放心。今年,全市优质早稻订单种植面积超3000亩。

  “开展订单收购,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是能引导农户统一种植品种,帮助企业掌握稳定的商品粮源,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华容区华苑粮油公司负责人沈少华介绍,今年计划收购3万吨大米,已与多家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

  订单生产,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企业。农民不愁销路,种粮有底气、有信心,企业有稳定粮源,品质和规模得到保障。随着“订单种植”模式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农户从中受益,实现增收。

  “下一步,将充分挖掘稻米产业功能,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集生产、销售、观光休闲、娱乐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稻米+’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稻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引导稻米加工业聚集发展,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建设一批稻米‘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乡村振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