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涂家垴镇脱贫攻坚二三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4-17 语音:播放

  记者 柯明珠 特约记者 李君亮

  尽管生态环境好,但是鉴于地处偏远,贫困人口多,梁子湖区涂家垴镇成为全市扶贫重点地区,也是省级插花扶贫地区。在这里,仅省级贫困村就有3个。几年来,涂家垴镇按照“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坚持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带领村民用勤劳的双手开辟脱贫致富之路。如今,这里扶贫效果如何?贫困户有着怎么样的脱贫决心和斗志?近日,记者接连走访几户村民,了解他们在脱贫路上的不屈和勇气。

  深山唱起“牧牛曲” 

  4月12日,涂家垴镇张远村上张湾,一间简易牛棚内,56岁的张才胜清理完牛粪,扫了地,又拖出一根长长的水管,来回冲刷地面。他麻利的动作,让人瞧不出一点患病的模样。

  “患上脑梗的病症好几年了,丧失了劳动力,干不了重活。”2013年,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张才胜返乡就医,不仅耗光了半辈子积蓄,还因此致贫。2015年,张才胜一家被列为贫困户。

  尽管,张远村以“内置金融”合作社模式,利用盘活闲置的土地、房屋、资金、人力等资源,每年为张才胜等贫困户分红,但是,毕竟金额有限。

  “不干活哪行?一家老小吃什么?”2016年时,利用国家优惠的扶贫政策,张才胜一边种植耗力较小的蔬菜、湘莲,一边养鸡、养鸭、养牛。

  到年底,张才胜一家的人均收入得到改善,成功脱了贫。

  “现在,每年我都能养15头小黄牛。”张才胜说,这几年干活,感觉身体比原来强多了,很少再发病。于是在2017年,他申请了一笔小额扶贫贷款,加上自筹的3万元钱,全部投资养牛。

  “中间的3头母牛,就要生小牛犊了。”对牛,张才胜格外爱护。每天,牵着牛儿上山吃草,晚上和它们一起睡牛棚。

  为了预防黄牛生病,他给牛棚装了电表、水管,从上百米远的水库抽水,每天坚持冲洗牛棚,定期为它们打防疫针。

  见张才胜精神越来越好,老伴鲁新贵放下心来,去年底到外地带孙子了。

  现在,张才胜养牛的劲头格外足。他还打算,等到下半年将这批牛出栏,就换一种生长快、出栏率高的西门塔尔牛来养。他说:“只要肯奔,就饿不死。只要我的心不穷,总有一天要富起来。”

  找准门道奔富路 

  大儿子脚跛,其他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涂家垴镇官田村陈腊芝湾里,今年80岁的精准扶贫户陈新顺苦撑着整个家,他每天要张罗一家人的饭,照顾2个病人,养6头牛、一笼鸡,还要下地干农活。

  去年,他病重的老伴离世了。

  “多亏了白书记,不然我这一大家人早就撑不下去了。”老人口中说的,是驻村“第一书记”白晓芬。

  2016年,白晓芬筹资为老人的儿子陈世国一家重建新房,还指引他养牛脱贫。

  “能帮的,她都帮了。能享受的,我都享受到了。”在白晓芬的帮助下,陈新顺家四处漏风的房屋被粉刷一新,家门口的泥巴路也硬化了,另外还新建了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

  除了养鸡、养鸭,老人还养了牛,“家里今年养了6头牛,我2头,陈世国4头,光是养牛补贴,都领了不少。”

  每天,他上山放牛时,都要拉上儿子们一起,“想让他们多长点经验,就怕哪一天,我干不动了,两个伢也能自立。”

  “现在政策好,只要肯动手,种田、养牛什么都可以做。”今年,陈新顺依旧种了12亩田,一年毛收入1万元。

  “争取今年就脱贫。”有了奋斗目标,老人尽管日夜操劳,却也满足。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儿子们懂得,人摔倒了,就要自己站起来,老依赖政府,那样一辈子也难脱贫。

  规模种养能赚钱 

  要是不下雨,官田村蔡鼎湾村58岁的蔡红启很少闲在家里。

  4年前,他家因供两个孩子读书陷入困境;在政府的帮扶下,经过艰辛的打拼,如今,孩子长大,一家人不仅成功脱贫,还快速奔上了致富之路。

  “妻子患有严重风湿病,我不能走远,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2015年,蔡红启一家被评为贫困户后,蔡红启夫妻二人起早摸黑,埋头苦干,尝试各种方法脱贫。

  2016年,官田村开辟湘莲种植基地,鼓励村民规模化种植湘莲。在驻村“第一书记”白晓芬的帮扶下,蔡红启贷款承包了30余亩农田种植湘莲。

  “仅一年,净赚了约2万元。”蔡红启说,加上平时种田、养鸡、养鸭的收入,当年,全家人收入超过5万元,顺利脱贫。

  “现在的政策蛮好,真的把我家‘扶’起来了。只要肯干,我们都不愁没有好日子过。”2018年,蔡红启根据市场行情,将湘莲田改种水稻,还养了一群鸡、鸭。即使是农闲,蔡红启也不休息,要么在基地干活,要么就外出打工。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跨过了贫困这道坎,近几年,蔡红启一家变化真不小:孩子们都有了工作,收入明显增多,家里条件也改善了不少,房子、厕所都被改造一新,蔡红启心里高兴极了。

  学门手艺闯市场 

  “老伴一走,我整个人都崩溃了,脑子怎么也转不过弯来。”3年前,庙塘村63岁的村民余智明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是没能挽救患病的妻子。

  由于意志消沉,还欠下的一大笔债务无法偿还,很快,余智明就成了贫困户。

  在村干部的细心开导下,余智明终于走出了阴影,2017年,为了摆脱贫困,他考察市场后,买了1000只小鸡回家养殖。

  “既然决定养了,就要认真养。”由于缺少养殖经验,余智明心里也没底。因此,头一年时间里,他花了大量时间往镇上的兽医站跑,虚心讨教养殖技巧。

  渐渐地,余智明的鸡群越养越好了。第二年,他流转土地,种了30亩玉米、10亩稻谷。

  “玉米和谷,用来喂鸡,多出来的还能卖钱。”年底,余智明的做法得到了验证。当年挣了6万元。凭借这笔钱,余智明顺利脱贫,还了大半的债务。

  “有技术,肯定就有底气啊。”余智明养鸡养出了名,附近村湾的村民、百余个养鸡户都来买他的鸡苗、鸡蛋。余智明为人仗义,经常还能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养鸡技术。

  智明觉得养鸡是个好活,今年还会继续养。离他的鸡棚不远,有个130亩的大鱼池,那是村里养鱼大户余春明的产业。和鱼池做了几年邻居,他边问边学,还琢磨出了一套养鱼经。如今,他还兼职在鱼池帮工,一年收入3万元。

  记者手记

  采访中,贫困户陈新顺是一个80岁的老人,独自抚养二个傻儿子,带他们养牛、养鸡,手把手教他们生存的本领。当驻村“第一书记”白晓芬问他还需要什么时,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这是对我们贫困户最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农村,贫困者有很多,他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致贫。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贫困,除了政府帮扶、产业支撑外,关键还是要激发贫困户的脱贫斗志。记者采访到的这几户贫困户,正是靠自身奋斗脱贫,令人鼓舞。记者不禁为他们鼓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