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话脱贫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4-30 语音:播放
文/图记者郑博
  春天,播种的是希望。
  眼下,鄂城区的田野里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其中不乏贫困户的身影。他们用自强自立的汗水,浇灌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访春耕田间,听父老乡亲讲脱贫故事,听党员干部谈扶贫感悟,一路欣喜,一路感动。

贫困户在树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劳作。
  幸福有“鱼”
  在长港镇夏沟村石头山队,一处鱼塘边的土坯房里,住着陈国正两口子。天不亮他们就开始忙碌了,割草、投食、巡塘……生活辛劳但有滋有味。
  “为了养鱼才临时住在这里,我们在集镇上买了房子。”陈国正说。他话音爽朗、十分爱笑。不细看,很难察觉这是个左手重度畸形的残疾人。
  因为残疾,陈国正很多活儿没法做,只能在亲人们的帮衬下,靠9亩鱼塘勉强糊口。随着年岁增大,他和爱人落下了心脏病、哮喘等疾病,再加上养育子女,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成为贫困户。
  “被人同情的滋味不好受。”陈国正说,人家都讲勤劳致富靠双手,可自己只有一只手,何时才能摸着好日子呢?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推进,阳光洒入这个家庭。陈国正和爱人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免去了一大笔医疗开支;爱人被安排到公益性岗位,每月有828元收入;孩子学有所成到外地打工,自食其力……一桩桩喜事接连上门,陈国正的眉头渐渐舒展开。市、区、镇、村干部们总到家里来讲扶贫政策,他越听越来劲,还有了个新想法。
  “我打算把周边闲置面积流转来,扩大规模,发展生态养殖。”陈国正向自己的包保责任人、镇水产服务中心主任黄训寒征求意见。
  “好啊,你有养殖经验,而且我可以给你当技术指导。”黄训寒鼓励他,并帮他申请到小额贴息贷款两万元,用于鱼塘改造清淤。
  区里按照水产扶贫政策给予陈国正改造鱼塘14.66亩,每亩补贴500元,生态养殖38亩每亩补贴300元。
  2018年,陈国正的鱼塘亩产成鱼2000斤,年纯收入7万余元,一举脱贫。
  “今年我还想改造9亩精养鱼池,产量至少能提升15%,一年还可以增收1万多块。”坐在塘边,春风拂面,一阵阵暖意在陈国正心里荡漾开来。
  微评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身患残疾的陈国正并不具备自助脱贫的绝对优势,坚强的意志成为他战胜贫困的武器。扶贫先扶志,关键在“扶实”。找准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给予实实在在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才能打造出脱贫明星。
  种植“甜蜜”
  4月25日,天气晴好,碧石渡镇金文武村的树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金青林正带着几名贫困户在养护黄桃树苗。
  “今年少种了10余亩草莓,新栽了30余亩黄桃。1亩草莓年纯利润3000余元,相比之下,黄桃利润要高一倍。”金青林细细盘算着。
  他是种草莓高手,但今年调整了方向,种了近70亩桃树,有黄桃、红桃、蟠桃等多个品种,果树间套种了20余亩西瓜。大棚和果林相互配合,打市场季节差,延长果品上市时间。
  “我们希望他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也跟着沾光。”听了金青林的规划,贫困户王玉芬由衷感叹。这话引得其他贫困户纷纷点头。
  大家抬庄,是因为金青林仁义。去年,他吸纳了7个贫困户1人5万元入股基地,每人可得分红2000元。不仅如此,困难乡亲们想来基地找点事做,他总是尽心安排。
  金青林请了四五个贫困户在基地长干。到了忙季,村里有十余个贫困户来打工。有的乡亲身体不好,干活不利索,可他工钱给得毫不计较。
  “人心齐,泰山移。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大家都帮一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虽是个普通党员,但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伸手拉他人一把,也是应该的。”金青林的话很质朴。
  “他格外关照我们这些贫困户,不仅不盯着大家做事,还嘱咐我们不要太累。反而没人好意思偷懒了。”王玉芬在基地打零工,一年可以收入万余元。但对她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手头上的宽裕。
  金青林自掏腰包请专家,教大家学种植技术。“他常跟我们讲,学门手艺才能彻彻底底地断了‘穷根’,不管到哪都有饭吃。”王玉芬明白金青林的苦心,学习格外用心,基地里大小事情她都拿手。“我们要把果子种得甜,还要把日子过得甜,才对得起帮我们的人。”她说。
  微评
  扶贫济困、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需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汇聚出斩断“穷根”的强大合力。“苦藤”上也能结出“甜蜜的果子”。
 
  “人不闲才有钱”
  正是农忙时节,晨曦微露,杜山镇先台村的墨谷种养殖合作社基地热闹起来。投喂虾苗、翻地松土、苗木整枝……负责人张吉开给大伙派活儿。
  “老孟,你就别下水田了,把岸上的草割一下。”基地主要发展虾稻共生,田里事多,但考虑到贫困户孟水生有风湿病,张吉开从不安排他下水。
  张吉开格外关照孟水生是因受人所托———村委会主任范忠林请他多体谅贫困户的难处。
  墨谷基地解决了两名贫困户就业,与他们签订了长期优先用工的合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人,也是范忠林。
  范忠林是先台村人,年幼时因贫困辍学,四处打工,经过多年打拼,成立了石山建筑公司,公司资产超过8000万元,年产值9000万元。
  走出贫困,他记挂着父老乡亲。在镇、村干部的劝说邀请下,他将生意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回到先台村参加换届选举,走马上任。
  全村核定精准扶贫户26户88人,范忠林挨家挨户走访。看到真贫,他下定了真扶贫的决心。
  “人不闲才有钱。”这是范忠林的致富经验,在他看来,扶贫的关键是“要把能用的资源用起来,让能动的人动起来”。
  他四处找关系,帮助村里自筹资金近30万元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增加村集体收入;自筹资金百余万元拓宽村路,改善交通条件;为3户扶贫户争取扶贫小额信用贷款12万元,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在村里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如今,先台村设立了27个公益性岗位,为22户贫困户解决了就业。墨田、墨谷等农业基地与贫困户签订优先安排用工合同,33个贫困户可在农业基地从事季节性生产工作。截至目前,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已有21户70人实现脱贫。
  微评
  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户施策,让人尽其能,方能形成人人争先不掉队的氛围,增强“造血”功能,达到真脱贫的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