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不言弃——来自沼山镇的脱贫故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5-15 语音:播放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如何帮扶贫困户脱贫,说到底,是一个扶“志”的过程。
  梁子湖区沼山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37户6329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者占到大半。近年,该镇聚焦“准”和“实”,重点发力,贫困户生活是否有所改变?
  近日,记者来到沼山镇,切身体会到了这些体弱、身残者身上的脱贫志气,看他们用行动诉说了一个又一个身残志坚不言弃的感人故事。
   志“富”才能致富
  “大儿子哮喘做不了重活,小孙子耳朵残疾。
  2016年底,老伴才动过一场手术,债还没还清呢,稍大点的孙子又出车祸腿骨折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压得62岁的张才保一家喘不过气。
  沼山镇王铺村的张才保一家十口人,由于生活太贫困,他不得不和60岁的老伴带着2个儿子、2个儿媳、4个孙伢住在村里一处仅60平方米的小屋内。
  “父亲背都驼了,还要和弟弟一起四处打工挣钱,我看了心里难过。”今年39岁的张松林是张才保的大儿子,因为身患哮喘。只能在家做些轻活。
  “我想做点什么,不希望家里人永远这样穷下去。”初中毕业的张松林,觉得日子不能像现在这样过下去,要改变现状。
  2017年,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张松林应聘上了村里的扶贫公益岗位。工作之余,他还多次参加镇上组织的就业培训。
  深入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后,张松林申请办理了扶贫养殖贷款5万元,建起了养鸡场。张松林养了2000只蛋鸡和6头牛,到年底,仅蛋鸡一项就收入2万元钱。
  然而,就在张松林信心满满地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去年,梁子湖区全域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活动。
  张松林响应政府号召,毅然关闭了养鸡场。
  “今年,村里要建一个200亩的菊花基地,我打算在基地打工,学点技术。”张松林说,政府对贫困户真是好得没话说,帮自己一家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还给妻子介绍了工作。他说,唯一能回报政府的,就是不畏困难,努力奔跑,争取早日脱贫。
   虾塘捞出“致富宝”
  上午9点不到,沼山镇朱山东村4组村民柯友庆刚捕捞的100多斤小龙虾就全部卖光了。
  柯友庆今年50岁,由于年轻时左脚在一次意外中致残,导致不能负重。
  为了照料家中患有智力残疾的妻子和正在上学的孩子,柯友庆起早贪黑,但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
  “养鱼、搞家电维修、在文艺队吹号子……只要能挣到钱,我什么苦都能吃。”然而,由于没找准脱贫路子,柯友庆的百般努力并没有为家人带来多少生活上的改变。
  2015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柯友庆试种了20亩的虾苗。“当时,一点技术都不懂,就是‘瞎’养,虾苗都被养死了。”看到发臭的塘水和漂浮的烂草、死虾,柯友庆心痛不已。
  养虾之路艰辛,但柯友庆并不打算放弃。后来,在镇、村扶贫干部建议下,柯友庆参加了由政府组织的种养殖技术培训。课下,他找书本自学,还虚心向周边的养殖户取经。
  2017年,柯友庆鼓起勇气,利用申请来的5万元扶贫贷款,流转水面70亩,开始规模化养殖龙虾。
  “养虾就是养水。水太清草太密、水太浑草太稀都不行,虾子都‘挑得很’。”柯友庆一心放在“事业”上,认真钻研龙虾养殖技术,龙虾的产量越来越高。
  每天凌晨4点半,柯友庆就下塘取虾,到8点多,虾子已经被抢购一空。“就这么三四个小时,几千元钱就到手了。”柯友庆说,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800斤虾,大虾能卖四五十元一斤。
  去年底,柯友庆一家欢欢喜喜地脱了贫。
  “现在,龙虾市场行情好,我恨不得天天吃住在虾塘,心情好得很。”柯友庆说,照这样下去,一年挣个20万元不成问题。
   单手玩起生态范
  人逢喜事精神爽。
  自去年脱贫后,46岁的柯民强脸上的笑容就没散过。
  柯民强是沼山镇沼山村上柯湾村民。由于左手残疾,这些年,他过得并不如意。但是,他不认命,不怕苦,和同样身患残疾的妻子一起,拼出了一番不小的事业。
  2016年,在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柯民强开始养鱼、养鸭,还开荒种树。每天,从早到晚,他都在流转来的山洼间忙碌,单手喂鸭、捡蛋,甚至锄地。
  “第一年搞养殖,基地就遭遇洪灾,亏了十来万元钱,可我不想放弃。”柯民强说。
  2017年,在自己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扶贫干部送来4万元扶贫贷款,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几年的辛苦守护,柯民强的“事业”越做越大。他养了2000只鸭子,建起40亩的鱼池,种下漫山遍野的狗血桃、油茶和胡柚。此外,柯民强还种了湘莲和大棚蔬菜。
  就在去年,基地收入达到10万元,柯民强一家脱贫了。
  今年,柯民强打算将基地初步转型。他首先缩减了鸭群规模,还在塘边、路边种下海棠花。他说,现在,全区都在建设美丽乡村,基地发展也要跟着市场风向走,环境美了,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游玩,搞自由采摘,发展生态旅游。
  “这一大片狗血桃树,都有半人高了。最早明年能挂果。”山坡上,柯民强耐心地为果树锄草,衣衫被汗水浸透了也浑然不觉。
   日子越过越牛
  只要肯努力,贫困残疾人照样能实现脱贫梦想。
  去年,沼山镇桥柯村3组的柯于四就靠养牛脱了贫。
  “养牛虽然辛苦,却能让一家人的生活好起来。”柯于四今年57岁,患有严重的视力残疾。
  “他一家四口,除了小儿子,其他三个都患有残疾。”村干部刘会雄介绍说,像柯于四家这样一户多残的贫困户,是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
  柯于四养了2头牛。2016年,他拒绝了村干部推荐的务工机会,向村里申请,希望扩大养牛规模,靠养牛脱贫。
  扶贫干部得知柯于四主动脱贫的想法后,推荐他参加养殖技术专业培训,还为他申请到扶贫贷款5万元,建起了牛舍。
  当年,柯于四买回了10头牛崽,精心饲养。随着养殖经验不断丰富,柯于四的牛群规模不断壮大,收益也渐渐多起来。
  柯于四待人真诚,信誉好,养的牛肉质好价格又实惠,短短几年,他就在当地积累了不小的名气。从2016年至今,
  柯于四共卖出60头牛。“养一年牛,能收入6万多元呢。”
  “我眼睛不好,别的也做不了,只能一门心思养牛。养牛好啊,一年赚几万元,生活好了,心情也好了。”柯于四说,残疾和贫穷曾让一家人抬不起头来,现在,党和政府为家里送来了各项政策,自己能靠双手致富了,感觉特别自豪!
  记者 柯明珠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