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脊梁——记杜山镇柯营村农民吴厚银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19-07-08 语音:播放

  编者按:吴厚银是鄂城区杜山镇柯营村一个普通农民。他勤劳乐观,不等、不靠,成为村里的“脱贫明星”。为切实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形成“我脱贫 我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本报对吴厚银争先脱贫后带领群众致富的典型事迹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无论是日上三竿还是暴雨倾盆,鳝鱼苗的状态始终是吴厚银最心尖上的事。 全媒体记者 戴曾婕 摄

  当一个人历经磨难,被生活压弯了腰,会积蓄多大的力量?当一个人戴上“穷帽”,自觉矮人一截,会暗许怎样的誓言?

  吴厚银,杜山镇柯营村一个地道普通的农民。在他人生过往的时间里,一直与贫穷搏斗,同命运抗争。脱贫过上好日子,这个简单质朴的梦,是他日日夜夜的思、年年岁岁的盼。

  2017年,吴厚银脱贫摘帽,一朝梦圆。

  “贫困并不可怕,等、靠、要才可怕!”前不久,省扶贫办公布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湖北拟推荐和通报表扬对象名单,吴厚银的名字赫然在列。

  自强不息的生活斗士

  7月3日,高温。

  顶着炙热的骄阳,吴厚银站在村道路口,汗水淌过黝黑、皱褶的脸庞,顺着脖颈往下流,浸湿了衣衫。

  “哦,到了吗?下高速往左边走。”接到一通电话后,吴厚银焦急的心轻松下来。

  电话那头,是从河南随车送鳝鱼苗过来的师傅。这次,吴厚银购进了3000斤鳝鱼苗,也是今年第3次购苗。

  第一次购回的鳝鱼苗,没进育苗棚几天,全军覆没。顾不上心疼,吴厚银买了第二次苗,结果仍然死亡半数。两次意外,吴厚银亏损10余万元。

  另一头,鱼塘里170口网箱空空如也,还有5万元的扶贫贷款需要还上。

  “老吴,接下来有什么打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省党史研究室干部史耀辉放心不下,跟着吴厚银一起着急。

  一向乐观的吴厚银有些泄气,埋头抽着闷烟。过了半晌,他打破相对无言的沉默,从牙缝间挤出几个字:“继续买,还得养!”

  这不是吴厚银第一次亏损。

  早年,吴厚银靠养鱼谋生。那时候,养鱼是大多数柯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后来不行了,养鱼赚不了钱。2007年,我开始养鳝鱼,赚了钱。慢慢地,有人跟着养,最多时有30多家鳝鱼养殖户。”在柯营村,吴厚银是最早养殖鳝鱼的村民之一。

  养殖鳝鱼虽然利润可观,但投资大、风险高。完全依赖传统经验,并不牢靠。一次大面积亏损,很快止息了野蛮式生长,全村鳝鱼养殖户锐减至5家。

  当初跟风而进的人纷纷退场,吴厚银不信邪,留了下来:“尽管这些年时亏时赚,但我认准了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与其他人相比,吴厚银有不得不“走下去”的理由——

  家里4口人,妻子和长子患有精神疾病,常年需要靠药物维持,每月1000多元花销雷打不动。次子外地打工,一去十多年未归,偶尔联系,也只有电话那头的只言片语。

  撑住这个家,吴厚银是那根不能倒的支柱,能有多大能耐便要使出多大能耐。

  “看他晒成了什么样子,一天到晚扑在鳝鱼塘里,从来没听到他说过苦和累。”在同村人眼里,吴厚银的勤劳肯干叫人心疼,让人感佩。

  养了亏,亏了再养。寒来暑往,多少沧桑。面对生活的磨难,吴厚银从来不曾放弃……

  争先脱贫的奋进辕马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时,吴厚银略显佝偻的身影就出现在鳝鱼塘边。

  解开绳索,踏上船头,脚下轻轻一点,船身离岸的时候人已就势上了船。然后,依次检查每口网箱,查看鳝鱼吃食是否正常。

  同样的时间,不变的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4年,吴厚银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对于脱贫,他憋着一股劲:“养了七八年鳝鱼,我觉得这条路能走通。”

  听到吴厚银内心独白,上门宣传政策的帮扶干部打定主意:这样不等不靠的贫困户,一定想方设法帮他克服困难。

  很快,吴厚银家中2个病人的低保补助来了,残疾补助也到了,该落实的扶贫政策一个不漏,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小康不会从天降,幸福要靠奋斗来。养鳝鱼脱贫,光有信心不够。

  2016年,偶然听到武汉江夏金口发展大棚育鳝鱼苗,且成活率高,后期产量大。吴厚银二话没说,坐上了去金口的车。

  第一次去,看大棚怎么建;第二次去,学温度怎么控;第三次去,比产量差距……

  一次又一次学习,吴厚银取到“真经”。回来后,他一个月内建起2间大棚,购进鳝鱼苗自己动手伺候。

  “摄氏36度是临界点,温度低了易得病,鳝鱼苗存活率不高。”学到金口的大棚育苗法,吴厚银每口网箱的产量增加了10多斤。

  技术是学回来了,精心饲养不可少。

  史耀辉驻村一年半,从扶贫工作队队员干到了队长。在他印象中,只有一次在家中找到过吴厚银。“想找他,到鳝鱼塘去一找一个准。”

  鳝鱼苗进大棚的头20多天最为关键,不出问题则已,一旦出问题,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半点马虎不得。

  “那段时间,他整夜不睡觉,隔个把小时就去大棚看一次。”村民杨学强竖起大拇指,佩服吴厚银真能吃苦。

  20多天下来,吴厚银磨得没个人样,又黑又瘦,但看着一条条生龙活虎的鳝鱼苗转移到网箱,脸上就像晴朗的天。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动辄数万、上十万元的投资,让吴厚银的心如同坐过山车。所幸,他连续几年拿到了针对贫困户的扶贫贷款,不够就找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凑。

  苦心人,天不负。

  2017年,吴厚银的鳝鱼有个好收成,净赚15万元,扶贫贷款也按期还清。那年,他和村里另外80多户贫困户一起脱贫,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圆了那个他日思夜盼的梦。

  授人以渔的前行先锋

  同一天,吴厚银的弟弟吴厚回也购进1000斤鳝鱼苗。过秤、注水、抬苗,吴厚银事事抢着干,就像干自家的活一样。

  2013年,吴厚回在哥哥的带动下,开始养殖鳝鱼。

  “钱我自己想办法,技术上依靠他。”吴厚回体谅哥哥的难处,尽量不给哥哥添麻烦。

  当年从金口学习大棚育苗法回来,吴厚银自己先摸索着干,后来村里其他养殖户都找他学。

  “大棚盖几层膜,棚内水温怎么控制,水质怎么测、多久测一次,都是手把手地教。”哥哥的好,吴厚回记在心头。

  自家兄弟如此,外人亦无二般。这几年,柯营村养殖鳝鱼的人慢慢多起来,增至9户,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

  卢小雷30多岁,开过小货车,做过二手电脑买卖,在外面兜兜转转好几年,最终还是选择回村。

  去年,与家人一合计,卢小雷也养起了鳝鱼。对养殖一窍不通的他,虚心向有经验的养殖户讨教,吴厚银就是他的“师傅”之一。

  “只要有人想学,我把知道的都教给他。”对自己十几年养鳝鱼的经验、技术,吴厚银毫不吝啬。

  一根藤上结的瓜,贫困群众是一家。吴厚银苦了大半辈子,饱尝贫穷的煎熬,对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渴望感同身受。

  每天下午,柯营村的鳝鱼养殖户会集中在一起,装卸各自买的鲜鱼,用来喂养鳝鱼。这个时候,是卢小雷“学艺”的好时机。

  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跟在吴厚银后面问。鳝鱼苗翻肚白了怎么办,鳝鱼进食不多是怎么回事,如此等等,吴厚银倾囊相授。

  “去年年终结账,我赚的最多。”卢小雷憨厚地笑着。

  在吴厚银的带动下,柯营村今年的鳝鱼养殖面积达到280亩。4月,该村还成立鳝鱼养殖合作社,大家统一购苗、统一进饵料、统一出售,同进共退。

  合作社成立那天,沉寂的柯营村好不热闹。

  多少年贫穷难脱,始终自强不息;多少次夜不能寐,始终振作臂膀。这是一位中国农民的倔强精神。

  看不得别人受穷,帮助别人脱贫,这是一位中国农民的担当。

  落日的余晖下,小船沿着网箱荡开。船上,一个身影晃动着。那身影,是挺直的脊梁。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