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扶贫路”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5-20 语音:播放

  村名片

  北接黄石,南靠临空经济区,花湖镇八庙村靠山面湖,曾经苦于没有出村之路,贫困发生率达10.03%。

  距花湖开发区2公里、黄石城区3公里,上武鄂高速2公里,永黄路贯穿全村,武石城际铁路临空而过。从地图上看,花湖镇八庙村就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的近郊村。

  然而,在2700余名村民心里,过去的八庙村是一片“穷山恶水”。

  “开发区就在跟前,以往出行要绕村过垸,开车都得半个多小时。”“半数人在外打工,小半人在开发区、黄石买了房。”村民们解释,因为北依天平山,南临花马湖,八庙人到鄂州城区需借路邻村,去花湖开发区或黄石得沿着山脚“转山”,交通的闭塞让这个坐山拥水的村庄日益凋敝,成为省级深度贫困村。

  凿通穷村出路

  初夏,4米宽的出村水泥路上往来车辆、行人络绎不绝,进出村民脸上喜不自禁。

  这条看上去十分普通的通村小道全长3.4公里,连通了八庙村与鄂城大道,全村人盼了十年。

  十年来,修通一条穿湖的便道是八庙村人最整齐的呼声。

  十年前,武石城际铁路铺设铁路轨道,穿村而过的铁路高架在八庙村花马湖湖汊上留下了一条施工便道,这条便道将八庙村与花湖开发区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

  “这条路通了,骑车到开发区只要10分钟。”村党支部书记江琨鹏介绍,铁路施工便道未与主路连通,是条断头土路。由于铁路线路两侧需设立安全保护区域,再加上捉襟见肘的村集体经济,近在咫尺的便道,对八庙村来说又像镜花水月一样可望不可即。

  “每家凑点钱,今年把最后一公里路修完。”2019年,市供销社副主任孙群到八庙村任“第一书记”,走村串户,群众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城际铁路便道的逐步硬化极大地激发了村民改变闭塞现状的热情,“群众的期盼和认同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与动力。”

  “在基层,一件事得到一致的声音很难,而这条路是个例外。我和村‘两委’开启‘穷追猛打’模式。”孙群说,争取便道的过程异常曲折,想尽一切办法,“因扶贫政策和铁路保护条例的限制,便道打通一度希望渺茫。”

  “另行开辟一条出村路涉及征地、拆迁、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对一个深度贫困村来说太不现实了。”到铁路部门递交申请,向各级部门反映困难,多方争取资金,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庙村便道打通工作被花湖开发区党工委列为2019年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46万元建设资金逐步到位,明确2019年11月工程必须完工。

  拓宽富民门路

  “以前这几百亩水面一年才收益几千块钱。”梅甫良,昌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的创业之路和八庙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紧紧绑在了一起。

  “这500亩水面,以前是遇旱便干、遇洪便灾、杂草丛生的荒湖。”梅甫良说,制约八庙村发展的不仅仅是路。村里的地势呈斜坡式,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脆弱,在自然灾害面前抵抗力不强,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新建泵站、开挖沟渠、增设增氧设施,梅甫良一进村就开始着手改造荒湖。

  “去年底,每天要运上千斤藕出村。”以鱼活水,尾水种菜、养藕,经中科院水产专家指导,梅甫良走出一条生态健康种养殖之路。“鱼塘的尾水经过生态坝、藕塘、过滤棉三重净化后,远远高于养殖排放标准。”

  随着出村便道的通畅,梅甫良与邻镇5家合作社结成合作联社,农副产品互通有无,并共享旅游资源,到八庙村休闲观光的游客逐渐增多,“如今八庙村的腌鱼小有名气,目前正在开发生产藕粉,农副产品附加值高,抗风险力也高。”

  同时,村集体去年投入70万元,建设当家塘、抗旱塘,引导种养殖大户因地制宜发展莲藕、莲子、油茶等产业。村集体入股昌盛合作社、仙姑岛农业合作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创办开源合作社,带动大批贫困户就业、创业,大幅提升村集体收入。

  “如今,谁家的日子不是一天比一天好呀。”51岁的周先军是村里的脱贫带头人,早年在林场救火负伤后又身患重病的他身残志坚,在合作社做工,为贫困户派活,成为贫困户的主心骨,“村里的出路就是我们的出路,村里的事、合作社的事大家都抢着干!”

  记者手记:

  “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群众想把小日子过好、改变村貌、主动脱贫的决心溢于言表;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干实事,扶贫干部的初心担当最动人心。

  修通最后一公里出村便道,八庙村、黄山村、东庙村、刘钊村出人出地出资,就为了能离开发区更近一点、脱贫致富的步伐再快一点,目标面前不分你我,小康路上没有界限。

  一年时间,驻村“第一书记”孙群和镇下派干部江琨鹏的车辆耗费增加数千元,他们向上、向内、向外使劲,为项目、水利设施、美丽乡村建设筹资逾百万元。面对成效,他们说,做成了是本分,没做成就是努力不够。

  2019年,八庙村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拓宽致富门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全媒体记者 曹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