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利器”何以得——太和镇三个村脱贫样本观察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6-10 语音:播放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太和镇脱贫人口为467户1099人,贫困发生率接近0%。谁能想到,几年前,该镇还是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10%、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12.2%的扶贫重镇、难镇。短短几年时间,太和镇是如何做到的?省级贫困村资源少、底子薄,想要平地起高楼,怎么实现?边远山沟村,对接市场成痛点,项目运作难,怎么办?

  连日来,记者沿着平坦舒适的乡村柏油路,走进太和镇胡进村、农科村、狮子口村,发现3个村的脱贫模式各有特色,值得借鉴。

  “订单农业”生态颜值变产值

农科村基地,工人在对果树进行整枝。

  乡间道路一尘不染,两旁绿树郁郁葱葱,观景池中水波荡漾、鱼儿欢畅,怀旧砖墙的乡愁文化馆古色古香,亭台旁孩子们在尽情奔跑。

  几年前,农科村还是荒草丛生、断壁残垣的景象,村民戏称是“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吓得慌,守着危房怕得慌”的“三慌村”。如今,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路宽了、卫生干净了、绿植也多了,周末还会有一些周边的游客来乡村旅游。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农科村已在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最后一户贫困户脱贫,目前农科村全域范围内已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人均年收入接近万元。

  整村脱贫靠什么?

  “没有产业肯定不行。”鄂州职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共同分析,农科村风景秀美,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应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结合村湾特点和区位优势,走好产业振兴之路。

  2016年,农科村流转土地60亩建设生态农业产业体验园即农科村樱桃采摘基地,通过销售西瓜等生态农产品已连续3年为农科村村集体带来年均5万余元收益,吸纳贫困户务工10余户。

  同时,为了提升农科村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调动贫困户依靠自身劳动巩固脱贫成果的积极性,驻村工作队结合自己来自高校的特点采取“你种养,我来帮种苗;你生产,我来帮技术;你丰收,我来帮收购”的“订单农业”方式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工作队通过举办“春节集市”活动等方式为职工和贫困群众之间搭建平台,鼓励学校干部教师自愿购买农科村贫困群众生产的绿色农产品。仅2018年和2019年两年春节,鄂州职业大学就购买了农科村贫困群众5万多元的土鸡、土鸭和1万多元的土猪肉,并组织校内教职员工购买农科村产业基地西瓜4万余斤。

  在“订单农业”的刺激效应下,农科村把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发展对应产品,提升本村农产品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农科村有个年过半百的贫困户叫胡开盛,由于“三尺陋室心不慌,打着麻将等小康”,被村里人戏称为“淡定叔”。然而,随着当初跟他一起加入贫困户“队伍”的村民都相继脱贫后,胡开盛再也淡定不起来了。

  他主动找到帮扶干部商量自己脱贫致富的法子,在干部的帮扶下,2017年胡开盛申请了一笔小额贷款,承包了100多亩虾田。到年底,虾田收入超过2万元,让老胡尝到了靠双手致富的甜头。

  为配套生态农业产业体验园,实现“吃住玩娱养”一体,驻村工作队“牵线搭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开办农家乐,让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体验感、舒适度更好。

  当下,农科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正在积极谋划如何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贯通,让农科村的生态颜值变成高质量发展的产值,让农科村的百姓幸福感越来越强。

  “百万”逆袭“三无村”迎来好“钱景”

游客在胡进村采摘蓝莓。

  上午十时,胡进村金鸡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内,一片美景,在翠绿的枝叶之间,一颗颗蓝莓点缀其中,颗粒饱满、蓝中带紫,看得人垂涎欲滴,不少游客一边采摘一边掏出手机拍照秀“朋友圈”。

  基地不远处,胡宝庆忙着指挥工人采摘、打包、装盒。“给您再加10盒,好的,明早现摘,包您新鲜。”在采访时胡宝庆兜里的手机不时滴滴响,“今年初次挂果,没想到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好多回头客。”

  胡宝庆是胡进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眼里,他是出了名的“爱折腾”。2017年之前,“藏”在山沟沟里的胡进还是一个集体经济为零的穷山村,如今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可破百万元。

  2017年初,胡宝庆找到在浙江省经营一家大型种苗培育公司的侄儿胡重九,想请他回来帮忙看看家乡的土地适合种些什么。

  “白芨。”白芨其营养价值较高,除了常见的药用价值外,花朵还有观赏价值,利用范围的广泛,也极大提高了它的经济价值。经过实地考察,胡宝庆首先利用15亩地种了白芨。

  但是白芨生长周期比较长,种植以后第三年才可采收。“还要种些年年有收益的。”胡宝庆又开始琢磨种点啥。

  “盲目跟风不可取,错位种植,人无我有才有大前景。”查网络、跑市场、学经验,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草莓和蓝莓。

  2018年9月,胡宝庆引进了一个“白雪公主”的草莓新品种,开始种植时,村民惊讶不已:我们小山沟种这种草莓能卖出去?面对质疑,胡宝庆却笑呵呵。为啥?市场前景摸得可清了:浙江有公司收购这种草莓价格高达100元一斤,再说了,现在乡村越来越美,采摘游、体验游方兴未艾,还怕没销路?

  除草、杀虫……胡宝庆小心“伺候”着,喜获丰收。“行啊,没想到这么走俏。”看见山沟里的“草莓”成“金果”,村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今年,受疫情影响,草莓滞销,胡宝庆又“折腾”起新玩法:将草莓进行深加工,做成果干,刚一“试水”,便抢售一空。

  “忙不过来。”谈话间,柯愈安一刻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整枝条、摘果子,忙得团团转。柯愈安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两人靠在基地务工摘掉了“贫困帽”。和他们一样,村里还有近20名贫困户在基地劳作。“这两天来采摘蓝莓的客人真是多,昨天还接待了一些周边城市的采摘小团。”看见游客进村来,柯愈安浑身都提劲。

  近年来,胡进村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集中连片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四好公路”通到村湾门口;400米排水港硬化、清理已完成;季林山旅游开发正在进行;汪府湾、新王才湾乡村振兴项目已全部竣工,顺利通过验收……

  如今的胡进,已从一个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的“三无村”,变成了生态农业生产销售、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田园观光综合体。

  甜蜜果子“酿”出幸福产业链

美丽的狮子口村。

  “尝尝,这茶味道如何?”在村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热情地给记者推荐桑叶茶。“这个茶叶是原生态的,桑葚采摘完后,我们就开始利用叶子制茶。”村党支部书记柯昌柱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狮子口村产业从无到有,农户自主脱贫发展产业的意愿与日俱增,“产业强村,旅游立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农民脱贫致富信心越来越足,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20万元。

  谁曾想,2年前,狮子口村还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2018年狮子口村发展耕牛养殖产业,结果因为种种原因,牛卖的时候“瘦”了,钱也没挣到。

  作为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狮子口村如何才能走出贫困?太和镇政府多次召开现场会,帮助狮子口村大力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

  经过请技术专家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狮子口村有着发展桑葚产业的天然地理气候优势。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是苹果的5到6倍,具有多种功效,村“两委”便利用这种先天优势,鼓起干劲,在桑葚上做起了大文章。

  14亩的桑葚基地今年5月第一批出果,就交上了一份产值达12万元的“成绩单”。

  面对如此喜人的成绩,村干部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和桑葚“较劲”起来。围绕桑葚,村里相继推出了桑葚酒,并且将桑叶加工成了桑叶茶。柯昌柱说:“我们最近在办注册商标的手续,相信要不了多久,大家就能品尝到我们的产品了。”

  小小桑葚在扶贫路上发挥了大作用,狮子口村启峰生态农业基地带动了20名困难群众就业。

  “村里建设桑葚基地后,我就到基地来打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家庭,还能领到不错的工资。”今年76岁的贫困户熊宣华,常年在基地上务工,平时负责除草、施肥,还有管理桑果等。他说:“在这里工作每天有100元,一个月算满有3千元,日子越过越好。”

  “依托桑葚,我们把种植、采摘、农家乐、桑葚文化都做起来。”谈起桑果的前景,柯昌柱信心满满,“就围绕果子发展旅游观光业,游客可以采摘桑葚,体验采摘乐趣,还可以选择桑葚产品。”

  浑身是宝的小小桑葚正搭建起一条令人艳羡的产业链,助力狮子口村走上产业振兴、脱贫致富之路。

  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