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化茧成蝶”——透视涂家垴镇三个省级贫困村脱贫路径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6-24 语音:播放

  作为鄂州市的生态和农业大镇的涂家垴镇,尽管生态环境好,但由于地处偏远,贫困人口多,不仅成为全市扶贫重点地区,也是省级插花扶贫地区。在这里,仅省级贫困村就有3个,其中一个为省级深度贫困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涂家垴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下足摸底调查大功夫、因户施策巧功夫、一户一策细功夫、发展产业深功夫、带动群众软功夫、整村致富实功夫”的“绣花”功夫,三个村均成功摘下省级贫困村之帽。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官田村、庙塘村、畈上但村,探寻三个省级贫困村“化茧成蝶”,有何启示?

  官田村栽下“梧桐”引“凤凰”

  现今走进官田村,小道整洁宽阔,官田小集镇上不时见到老人围坐在一起,或说笑,或在门前洗洗扫扫。在村委大院里,市场监管局派驻“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成员正在热火朝天商讨着如何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和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等事宜。

  该村地处偏僻,村内多为留守老人与儿童,也无任何集体经济来源。2017年,官田村“戴”上了鄂州市唯一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忧虑脱贫无期。

  “我们村之所以是深度贫困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支柱产业,‘缺项目’‘缺技术’‘缺市场’的发展梗阻长期存在。”如何使官田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涂家垴镇班子成员与村“两委”一起,积极探索,通过“引项目入村”的方式带动官田发展。

  2019年4月,经过重重考察,官田村成功引进台湾九品香水莲花种植项目,成立合资经营的“湖北九品香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利用深度贫困村政策扶贫资金入股,占股份的51%。

  目前项目一期已种植九品香莲70亩,修建了一条外环旅游观光步路,建成560平方米的生态展示厅,购置了九品香莲加工设备和莲花宴设备,建设完成2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和一座高标准的旅游公厕。2019年10月,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莲花茶、莲花宴。

  为了做好配套设施,官田村又引进了一家公司,打造特色民俗项目,让游客吃着放心、住着舒心、游得开心。

  “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才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精准造血拔穷根。”驻村“第一书记”江楚文说,官田村紧紧围绕九品香莲支柱产业,打造一个农旅结合的综合示范基地,争取创建成3A级景区,力争有劳动能力的人产业在手、就业在岗,有可持续的收入,使产业发展成为脱贫主业,群众内生动力成为脱贫主力。

  吕志江,官田村人,长期在外地做蔬菜批发生意。看到家乡的发展前景,今年便回乡流转了40余亩土地做水果蔬菜基地。“如今的官田发展后劲十足,回乡也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吕志江信心满满。

  栽下“梧桐”引“凤凰”,越来越多的“能人”选择回乡发展,目前村内已建成300亩苗木、200亩林果采摘园等基地,带动了近5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5千至1万元收入。

  眼下,为了做好村委会门前1.5公里的官沙路打造成小镇步行街的规划,村里已开建了另一条1公里通往九品香莲基地的“四好农村路”,预计国庆节前完工。同时,为下一步树葡萄基地和硬加果基地的发展做好准备。

  畈上但村瞅准产业奔富路

  畈上但村地理位置偏远,村民聚居在高桥河北侧,水田却在高桥河南侧,被高桥河分为南北两部分的畈上但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穷窝子”。

  2014年,畈上但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也是在那一年,村里迎来了发展的机会。湖北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在村“两委”班子的奔走下,通过采取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交通补助资金的办法,筹集到400万元,建设一条宽度5米的高桥河大桥,次年4月竣工通车。

  “桥是建了,可无产业就无资金。”村“两委”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让老百姓接受、支持,并投入精力一起搞发展?

  为破解畈上但村产业发展薄弱问题,该村结合自身区位特点、环境优势等实际,探索发展因地制宜项目,并积极与优秀市场主体对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只有选准了产业,脱贫才能真正按下‘快进键’。”2016年,畈上但村成立绿香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将全村位于高桥河南侧的941亩水田集中流转,承包给有多年种植养殖经验的安徽老板孙伟,发展浅水莲藕种植项目。

  今年49岁的但宏炜,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莲藕种植基地摘掉了“贫困帽”。

  昨日,看到记者来访,但宏炜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家里的7.28亩水田流转给绿香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年租金5096元。此外,他在基地泵站做维护工作,一年有2千元的收入。到了莲藕上市前后,他还在基地除草、施肥、灌溉、搬运等,一天有100元工钱,一年又有大几千元的收入。

  通过土地的化散为整、聚合成势,莲藕从此成为畈上但村脱贫攻坚战役的一颗关键棋子。2018年底,全村借此脱贫摘帽。

  如何为脱贫攻坚持续输入活力?如何巩固现有成果,防止脱贫百姓返贫?如何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尽管整村脱贫出列,畈上但村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脱贫成就。全村上下,琢磨着下一盘更大的致富棋:继续“瞅”准产业谋发展。

  针对畈上但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生产模式单一,缺少山地种植产业的实际。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赴外地考察中药材种植。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决定种植珍贵中药材“腊米”。

  2019年6月,村委会流转了200亩荒地与农户以每亩200元保底入股分红模式,成立中药材“腊米”种植基地。

  “三年后,每亩地可产干果200斤,亩产值达1.6万元。”村党支部书记但国强表示,相信不久以后,漫山遍野的“腊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米”。

  庙塘村授以致富之“渔”

  六月的庙塘村,处处迸发着生机活力。羊、龙虾、蔬菜、水果、红薯等一个个特色产业脱贫项目,犹如一粒粒串起的珍珠闪耀着。

  “我们根据每家每户的自身种植养殖习惯、所学技艺、发展意向等,为他们量身订制产业发展规划,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力争产业覆盖到户,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特色。”庙塘村党支部书记余智华说。

  今年67岁的郑昌兴,以前依靠打鱼养家的传统生存方式生活,在梁子湖全面禁捕后,便彻底停船洗手上岸。身体本不太好的他加上妻子还有病在身,无法选择外出打工,家庭生活每况愈下,2016年被评定为贫困户。

  2018年底,有一笔专项扶贫资金到达庙塘村,余智华得知郑昌兴有养羊的技术后,就想聘请老郑为技术顾问,搞一个养羊基地。接到这个任务后,老郑当仁不让,带上本村另外两名贫困户开始大干一番。

  2019年初,120头羊被引进基地。老郑像对待“孩子”般呵护着。天气热,他半夜爬起来给羊圈浇水降温;秋天干燥,担心羊群没食材,他便带上羊群远涉10余公里到湖边找食材。

  去年底,羊群壮大了,可以出栏的成羊很多了,慕名前来购买者也多了,腼腆的老郑笑得合不拢嘴。“每个月工资2500元,养得好还有年终奖补资金。”老郑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自己还种了50亩的稻谷,日子越过越好。

  羊基地扶贫项目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今年 岁的余来武和妻子占金桂都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可以上班,又可以带孙子,真的很好。”余来武介绍,两人一年工资可拿4万8千元,而且工作得很开心。

  庙塘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很清楚,在扶贫工作中找到“穷根”,授人以渔才能真正实现贫困村民的脱贫而不返贫。

  64岁的村民余智明,年前为挽救患病的妻子,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务,妻子的离去加上无法偿还的债务,使得他意志消沉。

  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细心开导下,余智明终于走出了阴影。2017年,为了摆脱贫困,他考察市场后,买了1000只小鸡回家养殖。

  头一年,他花了大量时间往镇上的兽医站跑,虚心讨教养殖技巧。渐渐的,余智明的鸡群越养越好了。第二年,他流转土地,种了30亩玉米、10亩稻谷。

  “玉米和谷子用来喂鸡,多出来的还能卖钱。”2019年,余智明靠着勤劳的双手挣了 万元钱。凭借这笔钱,余智明顺利脱贫,还了大半的债务。

  2018年,低保贫困户的余水和也加入到了“创业”的队伍,稻田养虾,种植湘莲、玉米,还养了400余只鸡。余水和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顺利脱贫。

  如何才能使扶贫工作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庙塘村把致富之“渔”授予群众给出了答案。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