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浇注脱贫“活水”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6-28 语音:播放

  走进新庙镇水月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道路两旁鲜花、绿植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

  2015年,水月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如何在脱贫后,稳稳守住脱贫的成果、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成为水月村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巩固扶贫成果是稳定脱贫的“压舱石”,提高扶贫质量是科学脱贫的“推进器”。水月村坚持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后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积极发展产业,确保贫困群众“脱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作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长足发展,2019年实现水月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念“茶”经摘穷帽

  在水月村九龙山茶场,一条水泥路直通山顶,只见满山茶叶一埂又一埂,一丛丛茶树苍翠欲滴,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在茶园中若隐若现。

  “过去有几百亩老茶园,由于建园早,树龄较长,老化之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所以我们从2015年开始逐步淘汰高龄低产茶树,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九龙山茶场负责人汪厚君介绍道。

  种好每一株茶,炒好每一片叶。九龙山茶场的茶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保证茶叶纯天然无污染,茶场采取人工杀虫、人工除草、施农家肥,像照料初生儿一样照料着每一棵茶树。

  为了更好地延伸产业链,茶场安排了颇为丰富的文旅体验活动。白天登山采茶、观摩制茶、动手泡茶,晚上品一顿特色农家菜。通过一天的体验,游客的收获满满。“茶叶是基础,茶旅是目标,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汪厚君说。

  王姣英是水月村的一名贫困户。“年纪大了,没法出去打工。丈夫去世多年,儿子患有精神类疾病,家里需要人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得知家门口要扩建茶场,王姣英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茶场,每年获得一笔租金。因为做事勤快,王姣英很快获得了九龙山茶场的工作岗位。“有地方挣钱了,高兴!”王姣英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她说,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茶场2019年支付贫困户工资7万余元,为5户贫困户在茶叶生产、拣选、采摘岗位提供就业。

  种出“梅”好生活

  每年仲夏六月,是采摘杨梅的好时节,水月村刘洪窝湾漫山遍野的杨梅树上,红得发紫的杨梅果点缀其间,散发着甜蜜的气息,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王祥是江西人,家族有种植杨梅的经验,在鄂州考察多年,看中了水月村的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在水月村流转土地种植杨梅。他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杨梅是我国特有果树品种之一,因树姿优美、四季常绿、根系发达、与放线菌共生,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是优良的生态林树种。杨梅果实色艳味美、酸甜可口,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酒、饮料、蜜饯等,是促进林区群众增收的经济林树种。

  “水月村的杨梅基地,在2018年6月份开始租地和流转,目前栽种杨梅树200棵左右,总共流转的土地是60亩,目前栽了有30亩左右。”水月村村委会主任江光应介绍道。

  “预计一棵杨梅树产量500斤,游客可采摘50斤,剩下的再进行深加工,比如说杨梅酒、杨梅饮料等,这样来增加它的效益。”王祥乐观地盘算着未来杨梅的销路。

  王祥说,种杨梅不光自己能赚钱,还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可以让有条件的村民都在这里务工,以保障周边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点亮“阳光存折”

  “我看这光伏板就像存折一样,每天把阳光存起来,联上电网就能换成钱。”6月10日,江光应带记者来到水月村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并介绍道,“我们光伏发电的收益,80%用于贫困户的务工,以巩固脱贫成效。”

  水月村村级光伏发电站2016年开始建设,总投资48万,2017年7月开始与农电对接,并产生效益。2018年、2019年每年收益在5万元左右。目前,水月村利用光伏发电收益,采取“公益岗位补助+困难资助+奖励先进”等模式,通过设立秸秆禁烧员、红色宣传员、光伏发电维护员、保洁员等岗位,鼓励贫困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有效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探索出了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次投资、多年收益,无污染、见效快。如今,光伏扶贫成为了水月村挖掘资源禀赋优势、破解产业匮乏难题、实现转型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这项造福村民的民生工程,真正成为了贫困群众腰包里的“阳光存折”。

  全媒体记者 张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