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袋子”变“聚宝盆”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7-22 语音:播放

  柏油路宽阔整洁,朵朵鲜花点缀两旁;绿树掩映下,一堆堆码放整齐的木柴,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盛夏的华容镇芦花村,宁静、安谧,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刘窝子湾文化广场上,71岁的刘绍祥老人正在打扫卫生。“还是想做点事,不能完全靠政府救助。”这位因病致贫的退伍老兵享受着多项扶贫政策,原本无需为每个月300元的保洁费劳神费力,但他还是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这里原来是全村最远最破的角落,如今成了美丽乡村示范点,我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

  过去,芦花村是有名的“水袋子”,湖多水多,到了雨季洪涝不断,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劣势如何变为优势,水资源怎样成为村民的致富之源?2017年,芦花村党支部书记高述兵与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多次召开碰头会,最终决定将对外租赁的260亩彭北湖水面改造成产业扶贫项目,打造集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彭北湖休闲农庄。

  该项目总投资17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65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10万元,探索实行“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多方考察、实地调研,村里最终选定市绿博园种养殖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以每年30万元的租金与其签订了为期10年的有效合同,扣除原来6万元的土地租让金,村集体每年净收益可达24万元。“收益回报率高,村民和集体不承担任何风险,是一条稳定增收的渠道,最终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增收。”高述兵说,“在资产折股量化及收益分红时,根据贫困程度精准实施,向弱劳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贫困人口倾斜。”

  为了消除“等靠要”思想,村里创新收益分配方式,增加公益岗位数量,设置不同难度的岗位,以适应不同贫困户的需求。“对于青壮年劳动力,设置技术含量高、报酬相对也高的岗位,能力强的还可以自主选择。”高述兵说,“扶贫不扶懒。我们还在彭北湖休闲农庄设置了爱心岗位,专门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尤其是弱劳力,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实现脱贫。”

  目前,公益岗位已吸纳23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收入逾万元,“劳动高尚、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今年,芦花村以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为目标,在彭北湖周围大做文章,打造华容区北部区域生态功能区。“这里环境好,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要不是疫情影响,来的人会更多。”在彭北湖休闲农庄,高述兵正在谋划新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实施退池还湖,对彭北湖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把周边的荒地都利用起来,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想来、都愿意来。”

  全媒体记者 李文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