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厚银: “鳝”作“鳝”成奔富路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7-31 语音:播放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他,曾经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如今,却用勤劳的双手摘得省级脱贫攻坚奖的荣誉称号。从曾经被街坊邻居帮助,到带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共同致富,花甲之年的他,有着怎样的故事?

  仲夏·希冀

  清晨5时,晨曦微露,杜山镇柯营村村民吴厚银带上工具,骑着电动车,来到新建的大棚。

  这座大棚也叫作“驯化池”,采购回来的鳝鱼苗在这里驯养15至20天后,再投放网箱养殖,能提高存活率。

  每次到大棚,吴厚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水。俗话说,好水才能养好鱼,“娇气”的鳝鱼更是如此。

  换一次水要1个多小时。检查温控设备,查看鳝苗状况,处理病死鱼苗,清洁池底……做完这些,吴厚银早已是满头大汗。

  吴厚银说,那些爬上鳝槽的鳝鱼苗要清理出来,以免影响水质。眼看着一桶又一桶的鳝鱼苗成了“垃圾”,吴厚银冷静地配制生物药剂泼洒在池中。他说,鳝鱼的养殖技术是关键。当年,他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学艺·突破

  在柯营村,吴厚银是最早从事鳝鱼养殖的村民之一。2007年,村里跟风养殖的有30多户,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鳝鱼养殖虽然利润可观,但投资大、风险高。一次大面积亏损之后,该村的鳝鱼养殖户锐减。吴厚银也是一亏再亏。再加上,妻子和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照顾,2014年,吴厚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与其他打退堂鼓的人不一样,吴厚银认准了一条路就坚持走下去。终于,一直困扰着他的技术瓶颈在2016年开始被打破。

  那一年,他冒着大雨到江夏学习,引进鳝鱼大棚育苗技术。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前将鳝鱼苗购回之后就直接投进池塘的土办法。吴厚银当年又投资4万多元,1个月内建起2间大棚。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吴厚银将鳝鱼苗放进大棚驯化养殖,就像喂养温箱中的婴儿一样,让它适应环境,并开口进食。经过驯化后的鳝鱼苗再投放到池塘中,存活率大大提高。

  伴随着轰隆的绞肉机声,一条条新鲜的花白鲢被绞成鱼浆,混合蚯蚓饲料,搅拌之后就制成了鳝鱼苗美味的营养餐。划着小船,来到成排的网箱边,吴厚银用加长的铁勺将营养餐投喂给网箱里刚刚转移过来的鳝鱼苗。听着熟悉的“吱吱”声,他笑着说:“小鳝鱼们吃得蛮好,这55口网箱产4000斤没有问题。”

  扶贫·脱贫

  技术的壁垒打破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资金。

  鳝鱼养殖投入大。吴厚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购买鳝鱼苗16万元、饲料8万元、建大棚4万元。

  “钱还不够呢。”正在吴厚银着急的时候,柯营村党支部书记柯汉为他送来了最新的扶贫政策。“国家有惠农政策,我帮你申请贷款。”

  由于不放心,吴厚银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大棚内设备温控运行情况。得知此事后,省委党史研究室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史耀辉带着工作人员赶来了:“这一晚上跑几趟,还怎么睡觉?我们帮你安装一台监控设备,可以自动监测温度和湿度,免得你来回跑。”

  多方帮扶下,2017年,吴厚银终于实现了脱贫梦。当年,他养鳝鱼净赚15万元,扶贫贷款按期还清,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鳝达人”。这一年,他还给家里置办了几件电器。

  互助·共赢

  80后小伙子卢小雷,以前在外打工,当他回乡看到乡亲养殖鳝鱼有模有样时,便想跟着一起干。“一来前期投入比较大,二来没有技术,我心里有些发慌。”卢小雷说,“吴厚银知道后,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我,让我没了后顾之忧。”

  从2016年的10多亩、110个网箱,到2020年的36亩、290个网箱,吴厚银的养鳝事业越做越大,并感染和带动了身边的乡亲们。在吴厚银的带领下,柯营村6组有13户农户养殖黄鳝。去年4月,该村成立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鳝鱼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销售。养殖户们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临近黄昏,吴厚银再次来到池塘边,满怀深情地望着那一个个盛满梦想的网箱……

  记者手记

  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弯他坚毅的脊梁。从曾经的贫困户到获得省级脱贫攻坚奖,吴厚银用13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黄鳝养殖脱贫致富路。一路走来的艰辛,非常人能体会。也正因如此,他更愿意将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在扶贫惠农等利好政策下,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一双勤劳的手,吴厚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人生。

  全媒体记者 刘琴 严项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