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行致远——梁子镇脱贫路径观察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9-30 语音:播放

  休养生息的梁子湖,平静而美丽,内秀而含蓄。

  2018年1月,梁子湖鄂州水域全面禁捕。针对渔民相对集中的梁子镇,祖祖辈辈捕鱼为生的梁子人,纷纷撤簖收网、离渔上岸。没了螃蟹和鱼支撑的梁子镇,村民脱贫谈何容易?

  然而,2年多来,梁子镇在禁捕背景下着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取得骄人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至2020年,486户贫困户、1693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7.85%降至0。

  亮眼成绩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脱贫路径?近日,记者前往梁子镇,一探究竟。

  唤醒沉睡资源 把稳产业发展之“舵”

  田野生机勃勃,林间鸟语花香,村民喜笑颜开……金秋的梁子镇,处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沿着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驱车驶入沙湾村,途经铜铁海湿地公园,郁郁葱葱的树木跃入眼帘,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下车赏花时,碰到了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在铜铁海湿地公园打捞垃圾的张友楷。

  张友楷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年过七旬,腰腿大不如从前灵活,但打捞垃圾起来,他依然身手敏捷。

  “工作就在家门口,每年有近万元的固定工资可以拿,也不用背井离乡。我寻思着要好好干,守护好这片公园。”说起现在的情况,张友楷乐了,干得也更起劲了。

  铜铁海湿地公园位于梁子湖之北,占地规模285亩。2019年,沙湾村将承包出去的铜铁海湖面收回,建设铜铁海湿地公园,以生态种植、环湖绿道、健身娱乐为主,预计一年收益达10万余元。

  沿着湿地公园不远处的小树林往里走,可见两间特色民宿——“竹楼”。民宿区的静谧与湿地公园的热闹相呼应,完全是“进可融于喧嚣,退可守一隅静谧”的生动写照。

  “目前村里利用空地建造了2间50多个平方的民宿,7月份试营业后效果还不错,接下来会慢慢铺开民宿产业。”话语间,村党支部书记冯顶生接到了预订国庆期间民宿的电话。

  同年,沙湾村盘活村里闲置土地,与沼山镇乐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20亩的非洲菊。由合作社提供优质种苗,种植技术,包收购。试种至今,已有8万元收入。

  依靠产业,沙湾村贫困群众脱贫了,普通群众致富了。

  60岁的村民冯伟峰,之前靠外出打零工照顾生病的爱人和儿子,如今,他和爱人都在花卉基地做零工,每人每年能拿到6000多元工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就要瞄准“靶心”。梁子湖区副区长、梁子镇党委书记吴丹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梁子镇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紧盯不放,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刘斌村刘斌大堰东南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019年,刘斌村因地制宜,投资75万元,流转此处空闲土地,新建了55亩的果蔬采摘园。园内种植富柑、砂糖橘、狗血桃、无花果等水果,同时,村委会根据季节在果树间适时套种时令瓜果蔬菜,黄蜀葵、西瓜、香瓜等,将土地最大化合理利用起来,预计一年有8万元的收入。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则脱贫快。在梁子镇,一批彰显乡村特色的产业正在成长壮大……

  引进龙头企业  划好乡村活力之“桨”

  9月25日,在刘斌村斌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花卉苗木基地,村民高应明正在专注地栽种树苗。

  61岁的高应明谈及近年来的生活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洗脚上岸”后的他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基地干活,苦学苗木种植技术,现在已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蜕变为苗木技术顾问。

  “一个月24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可不得卖力干!”一边说着话,高应明也不忘用铁锹铲土、挖坑。

  刘斌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从前这里一片荒芜,野草丛生。2017年,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对口帮扶单位省税务局的帮助下,最后制定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村里引进市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投资近100万元,建立“斌之园”袋装苗木基地。

  苗木基地为股份合作制,刘斌村集体占股49%。基地收益的65%直接用于贫困户,另外35%作为村级集体收入,用于扶贫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

  2018年初一开园,刘斌村村民李凤珍便“上岗”了,在苗木基地除草、浇水、施肥。“一年能拿2万多,不愁吃喝。”她没有想到,一辈子没出去打过工的人,到了60多岁,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

  苗木基地允许村民入股拿分红,可拿不出入股本金怎么办?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李凤珍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作为入股资金。2019年底,她一次性领到2000元的基地分红。加上有固定的收入支撑,一家顺利脱贫。

  和高应明、李凤珍一起在基地工作的还有患有听力障碍的70岁老人高兴水,每天在基地里一趟又一趟地挑着树苗,干得不亦乐乎……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带动27户贫困户就业。通过用工、土地流转、股份分红、技术帮扶等方式,帮助刘斌村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有力地增强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019年5月,梁子镇引进武汉新桃源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在刘斌村高家咀湾和黄庭科湾地块开展民宿改造升级、景观打造以及建设公共设施。

  高银华,高家咀湾村民,一家人常年居住在武汉,湾里房屋闲置多年。经他同意后,将该房屋出租,新桃源公司每年支付一万五千元的租金费用,并在有盈利后进行分成。

  高家咀湾成立民宿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村民”模式,引导农民出租闲置房屋收租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这民宿建起来之后,照顾我们在家旁边做事,除草、浇花草的水,千把块钱一个月,还蛮舒服的。”村民余又桂说。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在企业的带动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今年,梁子镇引入道地中草药、巨人教育等社会资本,让农村资源要素都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实现互惠共赢。产业落地后,将为当地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以及就业机会。

  志智双扶并重 扬起脱贫奋进之“帆”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自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之时,梁子镇就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向以“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的“贫困痼疾”宣战,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确保“志智双扶”全覆盖,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挺起坚实的精神脊梁。

  “这个检测结果是不是说明水质还比较好?不需要改善什么吧?”9月24日,沙湾村村民刘建利用空余时间,在叔叔刘正兵养殖基地“取经”。

  今年26岁的刘建,因父亲去世得早,妈妈患有精神疾病,13岁就四处漂泊打工。2014年,听说家乡发展得很好,漂泊在外的刘建返回家乡,跟着刘正兵学习渔业养殖。

  然而,父亲在世时欠下十几万元债务,家里又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2015年,刘建一家人被列入精准扶贫户。

  “这么年轻,好手好脚,哪能成贫困户?”刘建多次找村干部和扶贫干部交流后,提出自己懂一些养殖技术,想养鱼。

  2016年,驻村扶贫单位梁子湖区纪委出资6万元,帮扶刘建流转70亩土地,建了3个鱼池。

  “这孩子肯吃苦,又勤快。”看着侄儿有了自己的事业,刘正兵真心替他高兴。在刘建的精心料理下,鱼池很快获得丰收。到现在,刘建靠养鱼一年大约能挣5万元。2018年底,刘建还清所有债务,顺利脱贫。

  “多亏了扶贫干部和党的好政策,要不然,我哪能享受这样好的待遇?”对于梁子镇刘斌村村民尹燕妮来说,脱贫就像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可就在2018年,这个梦实现了。

  8年前,丈夫的突然离世和儿子生病,顷刻间压垮了尹燕妮的家庭。为了给大儿子治疗一种罕见的触动症,家里欠下20多万元的债。2015年,尹燕妮一家就入列了贫困户。

  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扶下,39岁的尹燕妮被推荐到了附近一家服饰厂,当起了缝纫工。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一进车间就拼命似的干活,“工厂是按件计工,加把劲的话,一年能挣3万多元。”去年,刘斌村引进苗木公司,婆婆被安排到基地打工。2018年,尹燕妮一家顺利脱贫。

  在刘斌村黄庭科湾,60多岁的田元桂成了大家眼里的“脱贫之星”。

  “养鸡、鸭,种湘莲、油菜、菱角,空闲时还到附近扶贫基地打工,还是村湾保洁员……只要能做的事她都做。”村民黄婆婆提起田元桂,直夸她比谁都能吃苦,都勤快。

  生活越来越好,对未来的日子田元桂也信心满满。她说,现在最惦记的,就是盼着老伴身体快些好起来,和自己并肩作战。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 李君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