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这样炼成的——写在梁子湖畔的脱贫答卷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10-28 语音:播放

 

  奋力拔穷根,梁子正巨变。

  回望过去,从一个传统农业区到现代农业强区挺进的更迭。这里,有奔向幸福小康的动力,有共创美好家园的自信和毅力。

  细看今朝,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残破的旧宅到喜住新房,从他乡务工到返乡创业,从产业单薄到村村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广开。这里,有摆脱贫困的渴望,有战胜贫困的干劲和豪情。

  攻坚之战,决胜之心!5年时间,8158户贫困户脱贫,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025%……梁子湖区上下同欲、战天斗地,以大干实干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诗,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脱贫答卷。

  梁子究竟打了一场什么样的脱贫攻坚战?带着疑问,本报记者深入梁子湖区攻坚战场,探寻“梁子答案”。

  向贫困宣战,如何布局

  从“统一施教”到因地制宜

  沿着平坦宽阔的沼山大道一路向南,驶入乡村柏油路,到达沼山镇楠竹村乐华花卉合作社,一排排鲜花大棚很是壮观。

  顺着小路跑来的“采花工”刘水宝一脸汗水说:“在这儿打工每年能挣2万余元,收入还不错。”

  合作社负责人金恢华介绍,乐华花卉作为扶贫基地,每年用工约1.5万人次,去年给合作社工人发工资及分红就达近百万元。

  目前,合作社与梁子湖区沼山镇丛林村、牛山村、桐油村、楠竹村、湖瓢村,梁子镇沙湾村,涂家垴镇公友村等7个村委会合作。各村将非洲菊种植作为扶贫项目,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他们种植的非洲菊。

  截至目前,7个村共种植面积达200亩,预计一亩地每年可增收一万余元,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用推广鲜花种植技术让村村富起来。

  事实上,乐华花卉只是梁子湖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14年,梁子湖区贫困人口总规模2万余人,省级贫困村13个,其中一个为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6.16%。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梁子湖区委、区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首要步骤和底线任务,结合实际,对全区脱贫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和战术设计,对全区87个行政村,按照“贫困村集中攻坚、脱贫村巩固提升、非贫困村小康建设”战略构想,全区动员,同步实施,推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要在精准,也难在精准,我们的办法就是根据各镇各村特点,因地制宜搞发展。”对于精准扶贫,区委副书记尹俊武这样表述。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是根本出路。

  梁子湖区在产业发展的摸索与前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利益联结机制。梁子湖区扶贫办主任何溢辉告诉记者,“我们通过乡镇合作、村村联合的方式,主动打破乡镇之间、各村之间区划界限,统筹贫困村户、统筹项目运行、统筹利益联结,发展了产业项目,实现了共同脱贫。”

  近年来,梁子湖区通过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基地带动组建“企业+基地+建档立卡户”的形式,并采取“捆绑式”参与、“链条式”带动、“项目式”推进、“整合式”投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建档立卡户创造持续增收,摆脱贫困。其中,有土地流转、产业基地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

  目前,全区119个扶贫产业基地共吸纳贫困户就业1702户2784人,最低实现年均每人预计增收3630元。

  拔出穷根子,路在哪里

  从单品类到多色彩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

  过去,在扶贫工作中虽然有产业扶贫的探索,但受种养殖结构单一、对产业扶贫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制约,导致产业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如今,随着对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作用认识日益深化,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连日来,在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胡柚生产线马力全开,包装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今年我们危中寻机,打开了销售门路,预计全年销售额能达到400万元。”公司负责人杨裕才说。

  胡柚种植曾是沼山镇的唯一产业,80%的农户都种植胡柚树,种植面积达到数万亩,总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由于产量增加、技术也没有跟上,胡柚销售陷入困境,柚农叫苦不迭。

  也是在那个时候,沼山人明白了,产业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沼山胡柚正从单纯的鲜果销售,向以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为辅转变,并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成为撬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日前,走进涂家垴镇张远村白龙蓝莓基地,工人在除草、浇水,忙而有序。“每天有100多名村民务工,到了采摘季节会增至200多人。”基地负责人王如敢介绍,基地的长期工月均工资1500元左右。每年蓝莓采摘时节,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还会带火周边的农家乐。

  白龙蓝莓基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蓝莓种植人口720人,帮扶对象每人年均增收7500元,成为首批国家产业扶贫标准案例。

  胡柚、蓝莓是梁子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代表。2020年梁子湖区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库共申报119个扶贫产业项目,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休闲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太和镇朝英村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方式建设了110亩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胡进村金鸡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白草莓、蓝莓、白芨、湘莲等,短短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零到百万元;沼山镇牛山村、王铺村、楠竹村3个省级贫困村实现脱贫,创办7个村集体农业基地,有效帮助263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梁子镇刘斌村“斌之园”苗木基地、毛塘村水果及中药材基地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就业;东沟镇龙塘村裕景中药材基地让村民变“股民”,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刘河村根生葡萄远近闻名……

  目前,全区种植花卉类产业基地有9个;蔬菜类基地有26个;瓜果种植基地有47个;苗木类基地有13个;中药材类基地有12个;牲畜养殖基地有8个;水产养殖基地有20个;其他休闲类产业基地2个。

  订单农业、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如今,梁子湖区农业产业已由单一的传统农业迈向多元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格局正在形成。

  摘掉穷帽子,志气咋扶

  从“要我发展”到共谋发展

  在沼山镇沼山村一处山坡上,总能看到一位独臂的“赶鸭人”柯民强。自脱贫后,47岁的柯民强脸上的笑容就没散过。

  过去,柯民强家里苦,心里更苦,自己右手残疾,妻子也身患残疾。生活的重担扛在肩头,日子过得艰苦。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心。2016年,在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柯民强开始养鱼、养鸭,还开荒种树。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驻村扶贫干部送去了5万元扶贫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几年的辛苦守护,柯民强的“事业”越做越大,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志智双扶’就是要在精神上帮助贫困户脱贫,只有思想上脱贫了,生活才能真正地脱贫。”何溢辉说。

  梁子湖区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推进精神扶贫,持续加强思想引导,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交流对接,帮助定产业、定计划、定目标,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共谋发展。

  “刘会长,最近有时间吗?我家果树准备剪枝呢,能来给我指导一下吗?”东沟镇大桥村村民李相红一大早就给技术人员打电话。

  前几年,李相红还是个既无种植养殖技术又无致富门道的庄稼汉,靠天吃饭,日子过得极其艰辛。2016年,李相红成为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了解致贫原因,宣传扶贫政策,并鼓励他参加养殖技能培训。

  经过技能培训,李相红的视野开阔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从被动参加技能培训到主动要求学习技能。养了黑山羊、牛、猪,去年又种植了桑葚、桃等果树。“以前没有掌握一技之长,缺少致富门路,现在好了,技能和发展项目都有了,我越来越有致富信心了。”李相红说。

  “你快来看,这个酒味是不是越酿越好了?”说话的是花贺村曾经的贫困户但碧兰,憨厚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若没有驻村工作队队员介绍,谁也想不到乐观爽朗的她突发过几次病痛,家庭一度陷入贫困。

  “现在我明白一个理儿,好日子是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的,只有铆足了劲儿,才能解决问题。”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但碧兰信心满满,“今年,我和老伴准备再把酿酒技术提高一下,有了技术,咱啥也不怕了,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脱贫路上,他们用双手和意志描绘着自力更生的故事,用斗志和勇气讴歌着摆脱困境的精神。对于贫困户而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红火日子的新起点。

  记者手记

  采访梁子湖区脱贫攻坚,感触很深。在这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变化。乡村柏油路、自来水、小楼房、产业园、垃圾分类等等,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农民群众也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采访中,区委副书记尹俊武多次说到一句话:“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才是目标。”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稳定减贫的长效机制?这是梁子湖区委区政府当下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脱贫攻坚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既是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擂响战鼓,奋力冲刺。脱贫摘帽只是梁子湖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新起点。在奔小康的路上,梁子人正在奋力拼搏,相信不久的将来,梁子的人民定能稳步走向幸福生活。

  记者胡倩 琳茜 特约记者李君亮 通讯员孟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