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涂家垴镇脱贫路上的奋进故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1-20 语音:播放

  编者按:沐浴着灿烂阳光,呼吸着草木芬芳。

  寒冬时节,穿行于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的乡间村落,只见白墙灰瓦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碧水中,当地村民开心灿烂的笑脸上洋溢着幸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全市扶贫重点地区的涂家垴镇精准发力,紧盯贫困村、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帮扶政策,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兑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承诺,让贫困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名脱贫户,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

  雷金洲 赶着牛儿奔“钱”途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早就听说雷金洲养牛是把好手。昨日,记者见到雷金洲时,他正在同前来买牛的两个外地客商商量价格。

  “雷师傅的牛养得可真不赖,你看这毛色、体型多好,在他手上连续订购几年了,买他的牛放心。”一位前来看牛的客商说。

  今年50岁的雷金洲是涂家垴镇徐桥村5组的村民,家中5口人,妻子患有智力残疾,3个儿女均在读书,整个家就靠雷金洲微薄的收入苦苦撑着。

  近年来,爱人鲁吕珍病情加重,看病、吃药开销太大,无力承担。2013年,雷金洲一家被列入贫困户行列。

  戴上了贫困“帽”的雷金洲一点也不甘心。2014年,在村里帮扶下,他承包了湾里抛荒的180亩水田,用来养鱼、种植水稻,还养了4头牛,到年底一算,挣了4万元钱。

  “妻子治病能报销大半费用,儿女读书各种补助下来,一年也能省下四五千元。”说起扶贫政策,雷金洲难掩激动:“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敢大胆干事创业。”

  寒冬酷暑、起早贪黑,雷金洲拼了命地干活、挣钱。2015年,一家人终于脱贫了。

  日子越过越好,但是雷金洲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脱贫后的他整日琢磨着,到底要做什么才能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经过细心照顾,雷金洲的养殖业发展越来越好,目前已经养了25头牛。“今年行情好能卖到55元一斤,已经预订出去8头了。”望着一头比一头肥壮的牛,雷金洲乐不可支。

  如今,雷金洲种植的水稻面积从当初的180亩扩大到了300多亩,牛也从最初的4头到现在的25头,一年收入可达20万元。

  “我已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真正脱贫奔小康。”现阶段,雷金洲将重心放在发展种牛养殖业上,谈起未来的致富计划,雷金洲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陈爱兰 双手干出好日子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1月12日,虽时值寒冬,涂家垴镇万秀村脱贫户陈爱兰却忙得满头大汗。听到招呼声,她才匆忙从鱼塘里直起身来。

  “要不是因为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早就撑不下去了,咱要懂得感恩,自己努力脱贫奔富。”陈爱兰了解到记者的来意,感慨万千,她说:“好日子还要靠勤劳的双手干出来!”

  2014年7月,陈爱兰丈夫杨天明突发冠心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欠下10万元债务。“丈夫手术后每个月要复查1次、吃药,费用要两三千元,我自己也患有肠梗阻,常年需要看病吃药。”夫妻二人的医疗费让陈爱兰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5年,陈爱兰夫妇成了贫困户。“有了健康扶贫政策,医疗费用可报销90%,一年能省不少钱。”报销医疗费像是一颗定心丸,让陈爱兰和丈夫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5年下半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陈爱兰流转了湾里110亩土地,养了鱼,种了湘莲田和水稻。

  舍不得请人,陈爱兰白天黑夜的自己干。十几亩水田的肥料,一担担往家里挑;十多亩的莲子,一个个去摘;起鱼、插秧、割谷……全靠陈爱兰一双手。

  “你看我的手,一看就是干活的好手,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我用双手干出来的。”陈爱兰打趣到。

  “有扶贫政策补贴,做事更有劲头,现在一年收入5万元不成问题。”2019年,陈爱兰一家顺利脱贫。

  凭借双手摘掉贫困帽的陈爱兰,和丈夫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她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果园务工,一年还能额外挣几千元钱。

  “政府的帮扶只是一个推动,脱贫不能等、靠、要,而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陈爱兰坚信,只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才胜“牛劲十足”奔小康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这连大带小十几头牛是通过政府帮助发展起来的,养牛让我的日子真正‘牛’起来了。”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脱贫户张才胜感慨地介绍到。

  近日,记者走进涂家垴镇张远村上张湾张才胜的养殖圈舍,圈舍里的黄牛卧在洒满阳光的场地上反刍,壮实的牛犊围着它蹦跶。牛棚里,一头头牛儿膘肥体壮、皮毛油光,牛或站或卧,悠闲地甩着尾巴。

  记者走进家中,崭新的砖瓦房宽敞亮堂,电器化家具样样齐全,大家围着张才胜坐下,聊起脱贫致富的事,张才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连夸赞党的扶贫政策好。

  2013年,在外地打工的张才胜患上了脑梗,丧失了劳动力,干不了重活。返乡就医的他不仅耗光了半辈子积蓄,还因此致贫。2015年,张才胜一家被列为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多次入户了解情况、摸清家底、开出良方。张远村以“内置金融”合作社模式,利用盘活闲置的土地、房屋、资金、人力等资源,每年为张才胜等贫困户分红。

  “能干活就不能依赖政府,这不光彩。”2016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张才胜一边种植耗力较小的蔬菜、湘莲,一边养鸡、养鸭、养牛,当年顺利脱贫了。

  脱贫之后,张才胜一直想着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张才胜申请了小额贷款,加上自筹的3万元钱,全部投资养牛。

  整天围着大牛小犊,张才胜心情越来越好,病情日减。张才胜说:“这几年干活,感觉身体比原来强多了,很少再发病。”

  说到当今的幸福生活,57岁的张才胜满脸喜气、滔滔不绝:“政府给补贴,我们也努力,这会儿连大带小有15头牛,还种植了160亩的水稻,一年收入8万多元,现在不愁吃穿,生活幸福。”

  余智明 闻“鸡”起舞谋富路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清晨,阳光透过晨曦,涂家垴镇庙塘村脱贫户余智明提着一桶玉米粒走进了养鸡场。他熟练地向鸡群抛撒玉米粒,300余只鸡迅速围拢过来。

  忽然,一声亲切的问候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余师傅,你可真是个勤快人,难怪你家的鸡长得这么好。”此刻,村扶贫工作负责人余燕华正沿着田间小路,快步走向正在喂鸡的余智明。

  看到余燕华,余智明忙停下手中的活,面带微笑地说:“这么多年,多亏了你们村干部,为了你们的恩情,我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晨曦下,余智明满脸笑容、干劲十足。

  谁能想到这幸福生活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让人辛酸的往事。

  2013年,余智明妻子生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是没能挽救患病的妻子。妻子的离世对余智明打击很大,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由于意志消沉,还欠下的一大笔债务无法偿还,余智明成了贫困户。

  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了解余智明的情况,多次上门细心开导,余智明终于走出了阴影。

  2017年,余智明考察市场后,买了1000只小鸡回家养殖。由于缺少养殖经验,头一年时间里,余智明花了大量时间往镇上的兽医站跑,虚心讨教养殖技巧。渐渐地,余智明的鸡群越养越好了,顺利脱贫。

  余智明养鸡养出了名,附近村湾的村民、养鸡户都来买他的鸡苗、鸡蛋。

  2019年,对余智明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帮助村里的养殖大户余春明养鱼,并琢磨出了一套“养鱼经”。

  “养鸡一年能赚2万多元,帮别人养鱼一年能挣3万多元。”看着越过越有盼头的日子,余智明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笑容在布满皱纹的脸上荡漾开来……

  陈新顺 耄耋老人铆足劲

  记者 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1月14日一大早,寒气逼人。涂家垴镇官田村陈腊芝湾82岁的脱贫户陈新顺早已砍完小竹子下山了。

  “一根卖1毛2,积少成多。”陈新顺说,“一天不挣钱,我就浑身难受,哪一天我真干不动了,我也得牵着一只牛喂。”

  提起陈新顺,村子里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别看他一个老爹爹,比年轻人干劲都足,他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听到这样的评价,陈新顺总是笑笑说:“党的政策这么好,再不干活,脸上不光彩呀!”

  陈新顺大儿子脚跛,其他两个儿子患有智障,一家人都靠他苦苦撑着。

  2016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陈新顺的儿子陈世国一家建了新房,还养牛脱了贫。同时,驻村干部还帮陈新顺把四处漏风的房屋修葺一新,家门口的泥巴路也硬化了,另外还新建了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

  “现在政策好,只要肯动手,种田、养牛什么都可以做。”如今,陈新顺依旧种了12亩水稻,还养了近30只鸡、鸭、鹅。

  “只要愿意干,就没有过不好的日子。”陈新顺每次做事都会拉上儿子们一起,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懂得:“幸福是要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

  采访手记

  采访雷金洲结束时,时值中午,阳光明媚。记者问正在草地里放牛的雷金洲,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辈子,关键是要靠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令人惊喜的是,下午的几位采访对象,都说了和雷金洲同样的话。这些脱贫户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劳,他们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他们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生活想要过得好,还是要靠自己拼搏。

  扶贫中,政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帮扶重在“扶”,帮只是扶的方法手段,而扶才是帮的目标结果。我们的扶贫干部用对了方法,坚定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让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撕掉“贫困”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