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之路——花湖镇乡村振兴掠影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7-19 语音:播放

  村道曲径通幽,花草灌木簇拥,青砖白墙的房屋掩映于绿色之间。村庄,鸟语花香。村后,山间云雾缭绕。

  乡村承载着独特的田园记忆,生态宜居让村民过得幸福又舒心。

  近年来,花湖镇立足实际,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千方百计补短板、保畅通,不仅让乡村换了“颜值”,提了“气质”,也让村民借生态环境之美,鼓了“口袋”,走上了产业发展的小康之路。

  班子内核硬:凝心聚力谋发展

  56岁的叶良春,在外打拼多年,放弃颇丰的收入,毅然回华山村当党总支书记。

  深知“乡村富,关键靠支部”这个道理,叶良春下定决心:抓好班子建设,夯实战斗堡垒,打造脱贫致富“火车头”。

  村党总支将全村160名党员划分在6个党小组,党员身份亮在家门口,自觉履责,带领群众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同时,自主选择包保联系5至10户村民,负责政策宣传、民间调解、重点人群帮扶,引导群众参与乡村共治。

  “现在村里变化很大,环境卫生变好了,出行也更方便了。”村民叶建军感慨道,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集体参与的方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若群众有困难或问题,第一帮扶或调解人是包保的党员,如帮扶或调解不了则由党小组出面。”党总支副书记叶志芳说。

  “以往邻里闹矛盾觉得谁先让步谁吃亏,小事越闹越大。”51岁的村民万细容说,叶良春当了村总支书后,谁家有事他都管,后来,党小组、党员都来管事!

  “自来水管网漏失严重且水压又低,一到用水高峰就没水,只能到处接水用……”村干部收集民意后,经讨论决定,投入300多万元改造升级自来水管网,解决村民用水难题。

  60多岁的老李,在家门口的花坛种了各色蔬菜。因铺设的自来水管要经过他家门口,需要拆除花坛。否则,会影响270户村民的用水问题。起初,老李很不配合,党员上门连吃闭门羹。

  叶志芳和村干部袁晓恩一道,每天上门做工作,一周里,俩人跑了10多趟。还请人准备水泥沙子,将老李家门口低洼处修平,解决下雨积水出行不便问题。

  凭着村干部们的执着和担当,老李敞开了心扉,思想上有了转变,他自己动手拆掉了花坛。

  时下,在华山村,无论大事小情,民意零距离,干群面对面,一起求出了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和谐的“最大同心圆”。

  办开源种养殖合作社,发展苗木业;入股昌盛水产养殖合作社,解决困难群众就业;修建新路与汀花线对接,解决出行难……在八庙村,一桩桩大事都是党员群众共同敲定的。

  “要让大家对村集体发展说得上话,他们才会愿意尽一份力。”八庙村党总支书记江琨鹏心里下着“以党建促振兴,以民主谋发展”的一盘棋,每次党员活动中都设议事议程和村内重大事项通报议程,村里的大事党员最先知晓、有发言权。党员在群众中有公信力,组织凝聚力强,大家心齐就万事兴。

  “人心齐了,虽然起步晚,我们也能后来居上。”江琨鹏说,村里产业在用工问题上,大家一致决定,优先关照困难户就业。

  村民更有劲:产业兴旺百姓富

  位于华山村的葡萄大棚产业基地内,一排排藤蔓上挂着一串串“蓝宝石”,黑紫色的葡萄肉质饱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味,让人垂涎欲滴。

  游客们带着太阳帽,穿梭在葡萄架下或采摘,或品尝,尽情享受休闲采摘的乐趣,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种植有阳光玫瑰、夏黑、醉金香等多个品种,今年挂果有4.5万斤,主要是游客上门采摘,采摘价每斤15元至30元不等。”基地负责人万春林乐呵呵地说,仅上个周六,就接待了黄石采摘游客100多人。

  黄石城区与花湖镇仅隔一条马路,开车只需3分钟到达。现在越来越多的黄石市民选择到花湖镇的乡村体验田园生活。

  沿着环村主路徒步前行,记者又来到永华村华梦家林果基地。一大片塑料钢架大棚内,甜瓜藤蔓葳蕤,绿油油的瓜藤下露出一个个圆溜溜的小甜瓜,煞是惹人喜爱。

  2016年,创业有成的梅水定回村,投入800万元创办合作社,种植黄桃、草莓、葡萄等10多个品种的果树和常规蔬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项目一期已种植甜瓜10000株、葡萄1000株、草莓15000株、桃树3000株,建成400平方米的生态展示厅、2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和一间多功能的培训厅。

  基地建起来后,村民彭国保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以前我们都是到外地打工。现在村里有了基地,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里。”他兴奋地说。

  永华村村委会主任甘子焱介绍,该村以华梦家林果基地、新隆蔬菜基地为龙头,抱团发展,推动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使曾经的产业“空白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特色村。

  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花湖镇在解决村庄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后,又结合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让村庄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仲夏,花湖镇胄山村的枸骨生态园,整片的枸骨树枝叶繁茂,湖畔傍柳随花,花卉区逞娇呈美,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基地负责人梅红甫说:“枸骨园面积有2000亩,100年以上的枸骨树有800余株,500年以上的有86株,1000年以上的有1株。”

  “枸骨树花期在4至5月,9至11月果子渐渐成熟,由绿转红,秋冬就是收获的季节。枸骨树浑身都是宝,枸骨可以酿酒,叶和根都有药用价值,可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跌打损伤等。”梅红甫说,目前正在规划扩大枸骨树规模,预计未来枸骨酒能够批量生产,满足游客需求。

  记者看到,枸骨园还建有农家乐、儿童乐园、水上乐园、花卉观赏大棚等,游客可以在园区采摘时令果蔬,烧烤露营。“枸骨园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枸骨这个本土‘宝藏’,也能将生态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胄山村村支书说。

  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销模式,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让村民在项目建设中增收,在项目运营中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村容愈发“靓”:生态宜居展新姿

  清晨,初升的太阳,温柔地将阳光洒下,细碎地透过云隙,印在林间,清风吹来,阵阵花香。

  56岁的皮国华推开窗户,深吸一口气。随后,他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啦啦,脸上溢满舒心的笑容。

  “水改后,总没停过水,水费也比以前少多了。”皮国华的妻子坐在屋前摘菜。在她的身旁,小孙女正和邻家的小伙伴追逐嬉戏,温馨的画面让人轻松愉悦。

  而在以前,村民们经常为村里的主水管网破损漏水而烦恼。“水管漏水导致实际用水量与抄表数据严重不符,有的村民一个月竟达到100多吨。”村民邱燕霞记忆犹新地说。

  201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市残联和村“两委”的积极奔走下,永华村争取到了市级扶贫项目资金。当年底,该村投入70万元对全村实施了水改工程,投入100万元开挖抗旱塘和清淤改造及村大堰闸口改造。同时对各湾组进行了景观绿化,增设了健身设施和停车场所,村民们喜笑颜开。

  从民生冷暖出发,以村民愿望为参照。2017年以来,该村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投入200万元,建设大型球场4座,修建活动广场4座;道路硬化实现湾湾通,环湾道路沿线种植绿化树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村民美在心头。

  “村子离黄石近,出行也方便,住在这里和城里没什么区别,现在生活挺好。”73岁的邱婆婆觉得日子过得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美丽乡村,美在环境。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华山村的村民每天也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变化:

  穿村而过的主干道旁设立了别具一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村庄的道路“微循环”变成了黝黑的柏油路,家家户户的庭院干净整洁,赏心悦目……

  清新的图景背后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精心打造。近年来,华山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改造雨污管网,完成排涝港排水渠建设,刷黑、修复村道路,完成清淤工程和村文化广场改造等。

  时下,车行在平整干净的绿道上,两侧或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或苗圃花卉林立,芳香扑鼻,一幅幅生动的农舍墙面,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见证着村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家门口就是湖边,山清水秀,怎么看都看不够!”村民张金霞看着村容村貌一天天变靓,前来游玩的游客一天天增多,土生土长的她感到特别开心和自豪。

  村子变美,引得游子归。“这几年搞环境卫生,改水改厕,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65岁的陈春萍开心得合不拢嘴,“自环境大变样后,不少搬到黄石住的人又搬回来了,他们还是觉得村里的空气新鲜,景色美。”

  全媒体记者 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