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刘斈子
松土、育苗、起垄、定植……广袤的田野上,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奏响三月春耕生产进行曲,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在鄂州大地徐徐铺展。
“流转+托管”,将“粮袋子”扎得更紧
昨日,记者来到华容区临江乡,只见一台台农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临江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罗必良介绍,为了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该乡今年计划完成撂荒地复耕面积1500亩、流转2800亩。目前,全乡整治撂荒地700多亩,且大部分已复耕复种,掀起了春耕春播的高潮。
去冬今春,临江乡把整治撂荒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特色产业种植为依托,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粮食集约化规模种植,确保粮食安全。
鼓励土地流转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农业托管新模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今年初,我市4地与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行业组织签订粮食规模种植服务协议,涉及种植和服务土地面积3.8万亩,有效解决“谁来种田”“地怎么种”等问题。据统计,全市共有农机合作社61家,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直接参与农业托管服务的有45家,年作业面积43.8万亩。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业托管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户欢迎。“原来种田,插秧、施肥、收割都靠自己。把农田交给合作社后,不用再操心什么时候该打药施肥、怎么使用农机具,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还比自己种的收益高。”近日,蒲团乡何桥村村民何福银笑呵呵地说,“以前只听说过学生托管,想不到现在田地也能托管,而且不用我亲自管就能实现高产,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干别的事。”
种肥先行,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春耕生产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为切实完成2023年省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我市主动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根据全市粮食工作安排和农时节点,自3月上旬起,各区早稻育秧、播种面积等工作均落实一周一调度机制,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实行点对点联系。全市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行动,新建各类大型育秧温棚8个,改扩建5个,其中,鄂城区洋泽农机合作社预计育秧面积500亩,华容平安农机合作社3000亩,梁子湖区金土地农机合作社3200亩。
“目前合作社存储各类复合肥2000吨、种子3万余斤,库存农资能够满足市场日常需求。如有大额需求,随时可以调货。”昨日,华容区段店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兰华说,“我们将全力保障春耕生产不误农时。”
截至目前,全市已调运储备种子255万斤、化肥3.9万吨、农药100余吨;抽检各类种子近20份,发放肥料购买“明白纸”及普法手册3000余份,专题培训农资经营户50余家。同时建设大田防控示范片300亩,积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和油菜“一促四防”,确保小麦、油菜丰产丰收。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春耕跑出“加速度”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今年返青施肥有新‘神器’!”3月18日,记者走进东沟镇余湾村,种粮大户余启海盯着自家农田喜笑颜开。
往年靠人工,他家十几亩油菜田施一遍药需要3个人最少干10天。今年合作社派来了农药喷洒无人机,每台每天能喷药200亩。“省工省时还省力,坐在地头,盯着手机就把活干了。”
“现在正是油菜的盛花期,我们准备派10台无人机对梁子湖区23万亩油菜田进行喷灌。”金土地农机合作社成员夏阳介绍道,“这些无人机都安装了北斗智能终端,我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耕地面积、耕地深度、开沟长度等。”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北斗农机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构建北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农户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增产增收。目前,全市现有北斗终端213台,主要应用于拖拉机深耕、播种、移栽、收割,无人机播种、打药、施肥,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等领域。
科技沉下去,效益提上来。如今,新型设备成了我市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户们都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农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