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条“牛路子”——华容区传统种植养殖绿色转型探访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5-05 语音:播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李文晋 通讯员 吴悠然

  “牛大哥”吹着风扇养神,“兔宝宝”听着音乐长大……这惬意场景的背后,是华容区引导传统畜牧养殖向绿色农业的华丽转身。

  探索种养循环新模式,当地养殖户称其为走了一条“牛路子”。就此,记者于近日前往华容区探访。

  “青青食堂”,“牛路子”在此“换乘”

  蒲团乡石竹村万家墩,农田连片、绿意盎然。去年,兴牧牛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撂荒地200余亩,种植玉米、水稻,以及巨菌草、皇竹草等牧草,为百余头肉牛打造“青青食堂”。

  合作社负责人熊海清曾是养猪专业户,去年,他基于市场考虑转型养牛,投资600万元改造牛栏50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首批引进“架子牛”110头。

  走进饲料配料间,一股青草的酸香扑面而来,一捆捆发酵牧草堆放整齐,粉碎机、搅拌机、撒料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草料要经过切碎、密封、发酵后才能投喂。”熊海清说,为保证肉牛食物充足、营养均衡,一年要储备7个月的草料。而这些草料,施的便是牛粪。

  草料喂牛,牛粪育草。在很多人眼里毫无用处的牛粪,在熊海清这里成了回收再利用的宝贝,200余亩的撂荒地成了他的生态“换乘站”。

  来到养殖基地,“牛大哥”们或在树下悠闲踱步,或在牛舍趴卧小憩。牛舍内,上有风扇,下有地窗,通风良好,光线充足;舍外,活动场则铺有镂空地板,修了排水沟,实现干湿分离。

  “牛的粪便直接在发酵床上分解转化,不过,牛舍的地面经过‘特殊布置’,填入有机垫料,撒了发酵床专用菌粉,以消除恶臭,抑制害虫和病菌。每隔半年,发酵后的牛粪被运到地里培育牧草。”熊海清说,经过发酵后的牛粪变成了优质的有机肥,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不仅节约了大部分化肥开支,还能循环利用。初步统计,用上牛粪肥,一亩草地一年的育肥花销可以节省约150元。

  “娇兔三宝”,“牛路子”在此“结果”

  华容镇海哥种养殖家庭农场的兔棚内,“兔管家”黄义梅和丈夫周伍祥一边给兔子喂食,一边轻声交流着。他们身旁的兔笼排列整齐,一群幼兔依偎着母兔,发觉有人靠近,耳朵和鼻子不停耸动。

  “兔子生性胆小,又爱干净,养起来娇气得很。我们平时还给兔子们听歌,让它们适应环境,避免应激。”黄义梅说。在兔棚两侧,记者看到两个音响,正在低声播放节奏轻缓的流行音乐,为整洁的兔棚增添一分趣味。

  海哥种养殖家庭农场的兔棚占地600余平方米,共有1400余个兔笼,分别饲养新西兰、比利时、伊拉等多个肉兔品种。幼兔经过70余天的科学喂养,体重达到4斤半左右便可出笼。

  记者注意到,兔笼下方,安装了一条橙色的清粪传送带,“定时启动,实现粪污归类收置。农场工人只需将收集的干粪堆放到发酵点,等待半年后发酵成有机肥即可还田使用。最高峰时,兔棚里养了4000多只兔子,基本上一天要产1吨粪。”周伍祥说,农场内种有桃树86.7亩,每年1棵桃树需要用到100多斤兔粪肥。有时候农场里的兔粪肥多了用不完,就有商贩或者附近的农户上门收。

  兔肉鲜嫩,成了餐桌佳肴;兔毛柔顺,可加工成畅销市场的裘皮制品;兔粪“抢手”,成为桃树的上好养料。变“废”为肥,绿色循环,种养双赢。“兔肥桃甜”,种养循环的“牛路子”在这里结出“娇兔三宝”之果。

  农旅相宜,“牛路子”在此“链接”

  走进临江乡鄂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边有不少身着反光背心的钓鱼爱好者挥竿垂钓。

  “他们都是通过朋友圈介绍来的,平时每天有10多人。到了节假日,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合作社负责人刘新华说。

  在这里,“牛路子”不仅实现了种养循环,还把采摘垂钓链接在了一起。2014年,鄂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土地200亩,其中水面80亩,主打生猪、有机水果、散养鸡等产业。地里种玉米,玉米喂猪,猪粪通过管道进入沼气池,经过2个多月的发酵,产生大量沼液,沼液回归土地,地里种果、种玉米,形成了一个生态小循环。

  “实行种养循环之后,每亩大约可省果肥以及人工的投入800元,因为施的是有机肥,还提高了果子的品质。折算下来,每亩大约可以增加1000元的收入。”刘新华说,现在合作社的20亩果蔬大棚种植了阳光玫瑰葡萄和家常蔬菜,旁边的果林种有红皮香梨350棵、冬枣600棵、黄桃360棵以及红美人柑橘1000棵。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种养循环,休闲采摘,观光垂钓,农家美食,‘一村一品’,一个合作社变身一个农旅综合体,‘牛路子’正在链接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华容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