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蹚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产业打底 要素进村 服务下沉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1-03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张兮 通讯员 余庆军

  2012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9元;2022年,增至23111元,年均增长8.7%。

  这一数字跃升,与我市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迈向“城乡融合”的接续探索密切相关。

  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

  从“一产独步”到“三产融合”

  上月初,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活动拟推介名录,全国189个“土特产”上榜。其中,湖北省8个入选,鄂州武昌鱼在列。4个多月前,我市获评“中国武昌鱼之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我市是武昌鱼的原产地。市农业农村局介绍,2023年,我市开展武昌鱼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打造印象武昌鱼餐饮名店、武昌鱼展示形象店、武昌鱼展示展销中心,不断加快武昌鱼产业发展。

  我市是“百湖之市”,如何吃好一条鱼?除了品牌打造,更要做好做强水产品加工环节。

  走进鄂城区杜山镇,湖北富农食品公司车间一片忙碌。公司董事长刘继平说,近年来,公司加大深加工投入,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开发了武昌鱼休闲食品,成为我市规模最大的武昌鱼加工企业。

  以富农公司为龙头,全市已涌现武昌鱼加工企业12家、合作社100余家,从业人数5万余人,年销售总额超百亿元。连续两年,我市远赴深圳、上海举办武昌鱼文化节,谋划千亿级武昌鱼生态链。

  “我们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加快推进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介绍,2022年以来,借力花湖机场这个世界级货运枢纽,鄂州的螃蟹、小龙虾已快速爬上了全国各地餐桌。此外,我市还大力发展胡柚、蓝莓等特色林果深加工,培育出台湾杏福园、半岛计划等一大批农文旅融合网红IP,改变了过去“一产独步”的格局。

  推动各类要素下乡进村

  让农村不再是“记忆中的故园”

  冬日暖阳,走进长港镇峒山村,路面整洁、溪流清澈,青瓦白墙的村居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处处皆美。

  峒山村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的第一个村。那天,他同部分村民亲切座谈,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鄂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打好环境整治翻身仗,长港河碧波重现。2018年,峒山社区(村)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

  村子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村里人回乡创业。“90后”年轻老板陈川回乡打造峒山栖客露营基地,已成网红打卡地。

  “‘整村授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助力发展农业示范项目。以‘六闲’整治小切口,唤醒沉睡资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完善48项政策,构建“人、地、钱”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机制。“零工驿站”架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桥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搭建人才下乡服务“三农”平台,首批52名科技专家加入智库、乡村振兴学院等,服务乡村发展。

  补齐乡村治理服务短板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我们两家土地纠纷的事,‘巧巧’都协调解决好了。”近日,华容区庙岭镇大雄村4组周公咀湾村民谢定元开心地说。

  近年来,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返乡“90后”余巧建立起该村为民办实事、解纠纷的“巧巧工作室”,开展“巧言”、“巧修”、“巧调”服务。如今,“巧巧工作室”在全市推广,让群众“有事有烦恼,随时找巧巧”。

  在华容区段店镇孔关村,200余名乡风文明志愿者走村串户,通过各类文艺活动激发村民意愿,把党群、干群拧成一股绳。

  从城乡一体迈向城乡融合,不仅体现在硬件配套,更在于着力提升软件服务。近年来,我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组建形成65个教联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结对共享;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即使在农村,救护车也能在30分钟左右将患者送到最近的急救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