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美富强”——鄂城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扫描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1-04 语音:播放

  编者按:古树婆娑,花儿绽放,清澈河水延绵村里;示范果园里,冬桃、草莓挂满枝头,笑迎游客采摘;温室大棚里,蔬菜享受着高标准设施农业的润泽,“拔节”生长……

  “我们村不光颜值高,产业也好,这一颗颗‘金果果’让乡亲们鼓起腰包。”杜山镇先台村村支书范忠林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呢!”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鄂城大地,一支支驻村工作队接力再出发,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项目纷纷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奏响“美富强”新乐章。

  防止返贫 保证脱贫成色

  动态监测、发现响应、核查评估……在碧石渡镇,对确定的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根据风险大小、类别、轻重缓急等情况,精准建立帮扶台账、跟踪落实帮扶项目和资金,制定完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

  “如今,不愁刮风,也不怕下雨了。”上月26日,龙会山村村民方移发在谈到自己的住房时,脸上挂着笑容。

  年已七旬的方移发长期一人蜗居土坯房,因年代久远,墙体早已开裂,常年漏风漏雨。“方移发家的收入并不宽裕,但又达不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标准,于是村里将他列入了‘边缘易致贫户’。”村包保干部蒋娇兰说。

  按照“边缘易致贫户”危房改造政策,方移发2019年年底获两万元补助,加上自筹一部分资金,拆掉老屋建了一套面积75平方米的 “三室一厅”。“真的要感谢政策好,让我到了晚年还能住上新房。”方移发说。

  为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去年以来,鄂城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

  截至目前,全区脱贫边缘户104户331人,脱贫不稳定户37户10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户15人。该区各镇街道建立包保制度,针对性制定措施并开展帮扶。心同向、力同聚、劲同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深冬的清晨,寒气袭人,杜山镇旭光中学校园内格外清静,教学楼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校园瞬间沸腾起来。八(4)班的夏俊杰收拾好课本,快步走出教室,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做课间操。

  前年,夏俊杰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母亲患有风湿病,平时就在镇上打点零工。从小懂事学习刻苦的她,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她享受到了困难学生资助金,如愿步入中学校园。如今,她的成绩稳居班上前三。

  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都享有出彩人生。近年来,鄂城区压实“双线包保”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启动教师“区管校聘”体制改革,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回应群众热切期待。

  去年,发放春季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133.4545万元。同时,为230名春季雨露计划补助对象发放资金57.5万元,全面织密“控辍保学”网,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家庭困难的“病”根。

  仙台村的琪琪(化名),年仅10岁的他,患有先天性脑瘫,今年又被查出患中耳胆脂瘤。

  在“先诊疗,后付费”健康扶贫举措下,琪琪一路“绿灯”,交了门槛费住院治疗。原本3万多元的治疗费,出院时直接报销了1.7308万元,政策内报销比例达到90%,彻底解决了看病“贵”问题。琪琪出院后,杜山镇、村干部前来询问病情,了解恢复情况。

  随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健康扶贫力阻“病根”变“穷根”,使这些“因病返贫”的家庭从健康启航,富裕的好日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多方合力见成效。鄂城区从就业、健康、教育、公益岗位帮扶到综合保障、住房改造或重建、生态帮扶,一项项精准政策、落地有力,让更多实效为帮扶对象所享,为全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夯实基础。

  宜居宜业 乡村美美与共

  眼下的鄂城,草木葱茏,花果累累。

  去年,长港镇挖屴村投入15万元改造自来水管网,村民喝上了更优质充足的自来水。

  拧开水龙头,烧一壶开水,泡上茶叶。“这个水,又清又甜。”村民李强笑盈盈地说,自来水管网改造后,自家水费降了三分之二。

  午后,峒山村村民徐雨蓉在院子里晒太阳。“儿子媳妇在城里,叫我搬去,可我舍不得老屋。家门口山清水秀的,生活很舒心。”

  如今,徐雨蓉觉得村里环境愈发清爽。“污水并网了,以前从屋里接根管子,把污水排到臭水沟去,容易招蚊虫,还有味儿。现在排到地下的污水管网里。”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污水池,生活污水进池过滤后,进入公共污水管道,再入沉井,最后到达小组的污水处理站。”峒山村四组组长陈细全告诉记者,全村一共有5个污水处理站,一个站一天可处理污水15吨。

  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带来的不仅是小环境的美,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长港河连接着长江,防治长港水污染,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一环。鄂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完善了市、区、镇、村(社区)四级长港河河湖长制,延伸建立组级湖长网络体系,形成五级责任体系,覆盖到沟渠,实现长港河有河湖长。

  “生态环境就是民生,山清水秀就是美丽,天蓝地绿也是幸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鄂城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动农村展现新面貌、居民展现新气象、生产展现新质量。

  村庄变美。坚持“让农村更像农村”理念,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群众意愿,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提升,凸显青山绿水,展望诗画田园,印刻美丽乡愁。围绕村边、房边、路边、河边、田边,建设经果林和花草带,打造公路沿线、农户房前屋后经济林产业带。村组干部带头从自家房前屋后清起,从自家残垣断壁拆起,让群众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近年来,鄂城区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建设了一批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群众认可的美丽乡村。

  如今,随意走进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炊烟袅袅,乡愁无限。

  抬高底板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使村民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近几年,杜山镇大力引进有识之士回乡创业,以产业盘活经济,带富乡邻。

  走进兴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蘑菇基地,一垄垄地盖着稻草,翻看稻草秸秆,一个个圆圆的蘑菇探出“小脑袋”,露出笑脸。

  “十亩地、十万斤稻草,可以出五万斤菇。”兴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斌说:“基地引进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技术,亩平均出产大球盖菇3000斤至5000斤,亩平收入近万元。

  “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田种植大球盖菇,利用了冬闲田,消化了秸秆,还可改善土壤。”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国保说,大球盖菇是水稻主产区适宜推广的新技术,稻区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的新选项。

  产业融合汇入发展动力。2017年,柯营村成立风和日丽种养殖合作社,唐墩果园专业合作社,引进南美对虾、甲鱼等,鱼池面积达7200余亩;种植草莓、水稻等,耕地面积达3200余亩。

  樟树岭村自然条件优越,水稻、水果、中药材种植与水产养殖是主导产业。

  6月19日,上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72岁的陈子玉正一锄一锄地刨着土。不远处,还有几位农户蹲着在割藤叶。

  樟树岭村利用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樟嘉裕民生态农业园、上善中药材种植、蝶梦园苗圃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帮助贫困户成为既拿租金、又领薪金还可分股金的 “三金”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动率100%。

  带动大家脱贫致富,实实在在看得见。”樟嘉裕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国华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披上了绿装,这是樟树岭村发展的底色,是支撑,是未来。

  杜山苗木、三山水产……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思路,鄂城区大力发展精致苗木、精细果蔬、精品水产三精农业渐成特色。今年,杜山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同时,该区着力推动粮食、蔬菜、林果花卉、水产、休闲旅游五大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

  经营主体市产业的根基。截至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7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家庭农场达到474家,其中省级12家;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2家;各类种植专业大户达到181户,其中,百亩以上38户、500亩以上11户。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申报 “三品一标”,不断提升农副产品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区持有有效证书的“三品一标”合计19家主体29个产品,其中获批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2个。

  暖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鄂城区现代农业的繁荣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鄂城农民能够实实在在感受触摸到的骄傲。

  记者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