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非遗助力精准脱贫 传统工艺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信息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6-03 语音:播放

人民网石家庄5月30日电 (杨文娟)大名草编、魏县土布纺织、丰宁剪纸、曲阳石雕……最近,在河北省举行的“非遗+扶贫”手工技艺创业就业成果展上,传统工艺振兴的丰硕成果和以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实践得到集中展示。

“河北积极探索发挥非遗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致富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调研员孙晓华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8年8月,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文件精神,原河北省文化厅、省扶贫办在全国率先下发了《河北省“非遗+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同时,河北各地鼓励支持非遗项目发展,让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扶贫的新实践。

据了解,助力精准扶贫的非遗项目类别相对集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染织绣类、饮食酿造类、剪纸刻绘类等为主。“目前,河北省能够建立可行机制、形成一定规模、助力扶贫效果较好的非遗项目有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17项,市级项目13项,县级项目5项。”孙晓华表示,这些项目能积极吸收贫困人口学习实用技能,增加家庭收入,有效带动当地贫困户、残疾人学艺就业。

“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辑个草,灌油盐酱醋有钱了,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在邯郸市的大名县,以前几乎人人都会草编,而且它也是当地人重要的经济来源。现在,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它又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

结合乡村实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探索出了“传承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家庭分散型的大名草编非遗扶贫运营模式,以及“公司+农户+贫困妇女”的独特扶贫模式。同时,利用8个农村草编传承基地有效开展草编技艺培训,免费向贫困和有草编制作创业意向的农户传授技艺,帮助他们提升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

大名县西未庄乡刘军庄村贫困妇女袁建平,曾经因丈夫先天残疾,无劳动能力。她本人又遇车祸造成腿部骨折,导致家中贫困。她经过参加草编技艺扶贫培训,不仅掌握了草编技艺,如今还利用手中的技术,做起了草编制品并对外销售,月增收2000余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公司+农户+贫困妇女’的独特模式,就是我负责提供手工草编制品项目,免费提供草编技术和草编原辅材料,分发到农户进行制作生产,最后对产品按质计酬,计件回收,让非遗项目与脱贫实现精准对接,为贫困户的增收提供了保障。”王群英说,像袁建平一样,利用非遗大名草编实现增收,摆脱贫穷的贫困妇女在大名县还有许多人。

据统计,大名县利用草编技艺帮扶当地50名贫困妇女脱贫,带动1000余名农村妇女利用草编增收,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2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大名县位居其中。

在非遗助力精准脱贫上,河北十分注重典型示范引领。作为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以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为切入点,共建立了八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县财政投入了600万元,用于非遗扶贫工坊就业车间的升级改造、学员培训、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逐步建立起了县城、乡镇和重点村三级非遗助力扶贫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河北各地还积极搭建扶贫综合平台。2006年,邢台市广宗县成立广宗柳编协会,成为柳编扶贫的重要平台。广宗柳编由小作坊发展成为以研究、生产、加工、培训、教学、体验、销售、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吸收和培训了大批贫困家庭成员,安排体弱年迈人员适当工作,为周边贫困户致富带来经济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非遗项目已带动1万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4109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四个方面,全力以赴做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孙晓华说,这四个方面包括:振兴贫困地区的传统工艺,增强项目发展活力;推动贫困地区相关非遗项目或家庭作坊的改造升级,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传承人群的培训,提升再创造能力;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的宣传展示,打造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打通非遗创意产品进景区和电商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