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村:美丽乡村的“红色基因”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5-31 语音:播放

村民家门口的“公园”。

  初夏的沼山镇牛山村绿意葱茏,逾千亩苗木、花卉基地环绕村庄。

  “如今就跟住在公园里一样。”村民们说,最美是村口红梅花开的时候,树上红云锦簇,树下游人如织。

  青山不改,这一方热土如初所愿。

  忆往昔——

  “焦坤山今日死,但共产党必胜!”

  牛山村太白港湾,焦坤山烈士墓前鲜花满地,不时有党员群众前来祭扫。

  “借助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等红色资源,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沼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明海圣介绍,在沼山这片红色热土上,已立纪念碑的革命先烈共有27名。为了传承英烈精神,发扬革命文化,该镇全方位发掘、记录、整理红色资源,收集烈士事迹,每年国家公祭日和清明节向烈士墓敬献鲜花,在烈士墓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已成常态。

  1896年4月16日,焦坤山出生在牛山村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他文武双全,头脑灵活。然而生逢乱世,1924年,家中钱财被土匪洗劫一空,双亲先后郁郁而终,焦坤山带着妻儿穷困度日。

  1927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村里来了两名共产党员。焦坤山邀约数人到家中,认真聆听两人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如雪中送炭,焦坤山、黄子云等人激动万分,一拍即合,立即响应,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1928年,焦坤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第一名共产党员。

  1927年11月14日,黄麻起义成功。不久后,国民党武装展开疯狂镇压,革命志士就地潜伏,在鄂东南地区播下革命的火种。1928年4月,梁子湖各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党支部、抗债委员会等革命组织,发展革命武装。沼山见龙寺就是当时鄂东南地区的秘密联络点。

  1930年秋的一天中午,时任沼山苏维埃主席的焦坤山接到上级密令:“立即销毁一切文件及所有共产党员名单档案,并火速通知党组织主要成员马上行动,乘船走水路,必须在次日天亮前转移到武昌江夏某处会合。”

  焦坤山、黄子云、张孝煜三人仔细清理各处,销毁完所有文件、资料及全体党员档案名单已至三更,再急速乘船向武昌江夏方向转移。木船行至金牛盆时,天气突变,狂风暴雨一齐扑来,水浪不时涌进船舱,他们只好将船停在离岸不远的一片荷叶丛中,就此错失与组织会合的时机。

  在船上躲避4天后,焦坤山、黄子云、张孝煜已精疲力竭,三人商议由张孝煜上岸去弄点食物。此时,由当地土豪劣绅带领的国民党“还乡团”大队人马,早已在周围布下重兵。张孝煜上岸不久,就中了埋伏。潜入水中的焦坤山、黄子云,遭遇长矛和渔叉捅杀。焦坤山被渔叉击中而带出水面。

  “焦坤山今日死,但共产党必胜!”历经百般痛苦折磨,焦坤山仍竭力呼喊。最终,他的头颅被砍下,被国民党反动派在鄂城、大冶、武昌等地示众三天。

  生死关头,焦坤山舍生忘死圆满完成上级党组织安排的重要任务,销毁了党的机密文件及全部党员名单,保护了一百多名党员的生命安全,为革命事业献出了34岁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而后,焦坤山的家被劫烧一空。此时,他的独子焦昌煜才7岁,被地下党提前转移藏匿,才幸免于难。此后,焦昌煜隐姓埋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回到家乡。

  看今朝——

  建设美丽乡村有窍门

  “离岗不离党,退役不褪色!”每天清晨,一个身影会出现在牛山村村湾道路上,骑着清洁电动车,仔细巡查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一片垃圾。

  他叫王礼如,一名64岁的党员、退伍军人。这份清洁乡村工作,他已经干了16年。他说,做任何工作,革命传统都不能丢。

  “以往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当过兵的王礼如最看不惯脏乱差,“全镇有19个村,上片7个村群众思想觉悟较高;中片6个村靠湖,自然环境好;而牛山村等下片6个村在国道东边,村民集体意识不强,垃圾随手丢的陋习难改,作为沼山镇‘北大门’,这可一点不体面。”

  “又穷又脏,那就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村党支部书记王朋朝说,牛山村地处偏远,2015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542人,村集体经济一度为零,贫困户生活困难。全村改头换面的第一步就从清洁乡村开始,“先把精气神提起来”。

  “村里抓保洁工作,坚持军事化管理。”王朋朝说,万事开头难,常年房前屋后乱堆乱建,猪牛鸡粪随处都是,那时提着垃圾袋跟在身后捡也没人领情。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王礼如以责任赢得信任,一家一家清理,塘堰、水面、树丛,边边角角都不放过,每天“出门天不亮,回家月亮上”。

  现在的牛山村,农家小院与塘堰碧波相映成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专人清运,房前屋后清扫整理成美丽院落。不知不觉,牛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各地调研、学习的明星示范村。

  “几次区里组织乡村振兴实绩拉练前,他都被周边村请去作专业指导,牛山村保洁队伍成了美丽乡村的‘活招牌’。”王朋朝说,王礼如管理有方,牛山村30人保洁队认真细致又专业。全村各组卫生一月一评比一公示制度,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不光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风也更加文明和谐。“现在,各党小组比学赶超,党员立起来就是一面面旗帜。”

  2018年以来,牛山村发展再上台阶。全镇“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牛山村15公里的村湾主干道全部刷成黝黑平整的沥青路面;招商引来浙江汇绿集团苗圃种植项目,流转土地近千亩,农民拿到土地租金、基地工资双份收入;随后,村集体与乐华花卉种植合作社合作,新建80亩花卉扶贫基地,18个大棚长期安排生活困难群众就业。“绿色”项目加持,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真正实现富了村民、强了集体、美了乡村。

  “你看,这样好的沥青路,哪个还好意思丢垃圾?”而今,王礼如和保洁队的清扫工作轻松不少,“扫帚用好了,还要学着用剪刀!”他笑说,现在村湾路边增加许多绿化带,保洁队要学习园艺修剪,把村湾整得更漂亮。

  记者手记:

  青山不语,见证百年岁月沧桑,红色故事代代相传。革命先烈在这里洒下一腔热血,在革命史上留下光辉一页,是一方乡土的珍贵财富。

  红色文化有力量,她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红色引领,文化兴村,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就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红色基因永传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基层党建引领。让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打通党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基层党群拧成一股绳,就是有效的乡村治理。

  红色初心不因时代改变而改变,红色基因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而今的美丽乡村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共享城市要素资源的同时,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振兴图景,如初所愿;跨越时空,是同一抹红色。

  全媒体记者 曹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