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稳固桥头堡的鄂大工委书记王表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9-08 语音:播放

  1942年5月,王表(1917年—1945年)随新四军五师十四旅进军鄂南,为在鄂城县城关至黄石之间,建立我军挺进鄂南的稳固桥头堡,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平定红学骚乱入手打开局面

  王表过江后,于1942年8月接任鄂(城)大(冶)工委书记。刚上任,就遇上反动迷信组织——红学。在日伪顽的怂恿下,公然组织不明真相的数千名信众,头戴红巾、身扎红带、手持大刀、口念咒文,敲锣打鼓对我军驻地麻羊垴进行围攻。

  王表亲自上前,反复说明我党抗日救亡主张,进行劝解。他们不听,还继续进逼。我军鸣枪示警,这些人受红学“刀枪不入”的说教诱使,反而更带劲往前冲。实在没办法,只好将冲在前面的两个头目击毙,这些信众一看“刀枪不入”是骗人的鬼话,吓得四处逃散。

  为缩小打击面,我军没有追击,而是趁机到红学老巢,镇压了反动头目杨少延。接着出台奖惩政策,向广大群众讲明真相,迅速瓦解了红学组织。我军从此在鄂大地区站稳了脚跟。

  在工农骨干中组建抗日游击队

  要建立稳固的江南桥头堡,王表多次向大家讲“没有枪杆子,其他无从谈起”的道理。他一方面成立江防大队(后改为便衣队),在沿江战斗中发展壮大后组建鄂大总队,自己出任政委,便衣队编入一连。另一方面,他利用曾在黄石利华煤矿做过工,跟黄石、铁山地下抗日组织骨干有联系的优势,广泛在工矿企业发动群众,组织暴乱,很快组织起鄂大总队第二连。

  与此同时,他还在鄂大游击区组织了10多个武工队,分3批,每批100人参加,在映陂乡开办基干民兵训练班,由新四军军政干部分头负责训练讲课。

  在保障我军大部队在鄂大安全过江的同时,王表还带领鄂大总队,配合新四军五师挺进鄂南的十四旅,多次对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盛瑜手下的马钦武部、廖义华部、方步舟部,在鄂大、大鄂、武鄂游击区配合作战,极大提升了鄂大总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在此基础上,严厉打击了鄂大游击区内和附近的汉奸走狗,形成强大的震慑。躲在城关的伪一区区长张静舟,反过来与王表谈判,愿意每月缴纳800块银元,保证供应我军食盐,请求我军不封锁鄂城。后来新换的伪区长推翻了这一约定。王表下令重新对鄂城城关进行封锁,并放话将伺机惩处伪区长。这位伪区长只好乖乖听话。

  以坚固根据地打造江南桥头堡

  平定反动红学、建立抗日武装、严惩敌顽汉奸,这“三拳”打开后,鄂大根据地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王表将根据地划为三大区片,明确各区片的主要任务。第一区片沿江燕矶至麻羊垴是我军往来大江南北的渡江点,池湖港至文家塘、陈家桥为我军行动通道;第二区片燕矶至花湖北为我军第二渡江点;第三片区麻羊垴至汀祖、碧石为战略纵深基地。同时在三个区片建立了13个工农民主政权。

  1944年1月,鄂大人民代表大会在沙窝凤凰山龚家湾地主周秉云大院召开,遵照中共中央“三三制”(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政策,选举鄂大政务委员会,王表被选为主席。这是鄂城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人民代表民主选出的抗日政权。在日伪顽包围之中能召开200多人参加的三天大会,集中体现了鄂大抗日根据地的坚固和鄂南桥头堡的安全。

  从1942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在距离鄂城、黄石、铁山、陈盛等周边日伪据点不到几公里的情况下,我抗日大军无数次在敌人的眼皮下,通过鄂大这一稳固的江南桥头堡,安然无恙回旋跳跃于大江两岸,没有出现一次闪失,成为我军往来于鄂东、鄂南的桥梁,对开展鄂南山地游击战和武鄂反日伪顽斗争,发挥了后方基地的作用,为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江南、完成中央打通鄂湘赣粤通道的战略任务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敌后抗战的一大奇迹。

  1945年9月下旬,王表奉命去延安。这位没有被日寇击倒、已迎来抗战胜利的英雄,却在河南许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活埋。

  (夏建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