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鄂同城化发展提速——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10-29 语音:播放

  站上“十四五”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六大特色功能组团中,我市占两席。
宏大的发展蓝图铺开,宽阔的“黄金走廊”延展,鄂州站在了机遇的跳板前。武鄂同城协调发展,近水楼台,鄂州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先得月”,勾勒同城同兴动能?
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进行空间互补
在华容区庙岭镇未来三路一侧,总投资90亿元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居于武汉、鄂州两市交汇融合中心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以大数据与云计算、5G通信、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延伸带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行业细分领域,承接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是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东拓的重要节点。园区往北不远处,便是国家存储器基地。往西,则直抵7个月前开工的整条大走廊的核心创新园——光谷科学岛。
同“芯”协力,同“屏”共振。华容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紧盯“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万亿产业集群,与光谷共建“园外园”,大力发展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华容的产业协作形态。
在这块离武汉边界不远的地方,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占地757亩,是葛店开发区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新兴产业项目,是主动嵌入对接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链的支撑性项目,其生产的关键组件将供应武汉光谷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等光电子信息企业。
在湖北三安光电项目一期试产前3天,湖北芯映光电项目也悄然落户葛店开发区。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主要从事发光二极管封装器件及显示模块研发、生产、销售,是三安光电下游客户。
“葛店已初步形成起步在高校、发展在光谷、共享在葛店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葛店开发区招商局局长祝晓荣介绍,发展光电产业,葛店力争当好“链主”。目前,葛店正精准对接武汉,与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千亿级规模的光电产业聚集区。
和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一样,产业新、环境新、生态新的梧桐湖新区,亦是我市承接武汉相关产业的重要区域。
“武汉要做到‘大而美’,与鄂州的对接是必要一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未来,随着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需要聚焦产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典范,例如在梧桐湖片区。”
用好的山水承接武汉溢出的科技资源,梧桐湖新区聚焦“科创+生态”,引入华中科技大学成立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培育高科技产业;引入科技创意城、丰树集团服务产业园入驻;引入慈文吴楚影城,投资30亿元打造影视基地;新区投资超30亿元致力于生态保护,包括污水处理、绿化覆盖、都市农场、环湖绿道、苗木基地等立体式多层次的生态体系建设……
5月19日,在华润置地、联投置业、华发股份等一批央企、国企牵头的梧桐湖新城城市共建者推杆仪式上,多家企业负责人认为,梧桐湖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生态轴,发展潜力巨大。梧桐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梁子湖片区正锚定“千亿产业、千家企业”方向发展,梧桐湖是最主要的承载区。面向未来,新区将大力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使梧桐湖新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之地。
承接光谷产业外溢 葛店凸显集聚效应
武汉光谷是我国五大激光产业集群之一,其中,华工激光占据市场高端。
然而,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光谷土地资源紧张,激光产业链上的企业纷纷向周边外溢。受益于此,葛店激光制造企业加速聚集。
“10年前,华工科技来葛店时,我们还属于拓荒者;如今,厂区两侧的路,一条叫创业大道,一条叫建设大道。”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介绍,越来越多的在汉激光制造企业开始在鄂州布局。据不完全统计,葛店已入驻激光制造上下游企业50余家。
华工法利莱智能制造三期产业园是华工激光自2008年进驻葛店后的第三轮产能投资。
“去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智能制造三期产业园投产后,预计今年产能将提升50%。”邓家科说,公司看中葛店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华工激光也见证了当地激光制造产业的发展。  
      10年来,围绕华工法利莱激光设备生产,千瑞达、万联、龙汇、鑫思迈、普斯讯等20多家核心供应商布局葛店。这些企业在机械制造、钣金加工、大件焊接、龙门加工等环节实现就近配套,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外协供应链。
葛店开发区智能制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激光制造企业分三类,即以华工法利莱为代表的知名品牌激光切焊设备制造商、中小激光设备部件生产企业以及配套的机械加工企业,来东机械属第三类。
来东机械公司董事长刘东旗介绍,该公司原是一家从事机械综合类加工的传统小微企业,添置新设备后,顺利进入激光产业链,为华工法利莱等企业加工激光切割机床身,一年的订单就超过500万元。
“以前,我们这些企业都是一个个‘孤岛’,互不了解,资源没有共享。”刘东旗笑言,“如今,生产配套几乎不出开发区,打个电话,马上取样、取料、送产品,一站完成。”
从“孤岛”到“岛链”,究其原因,有关专家解释:“葛店开发区通过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促进企业互通,把激光制造产业由点串成线,倒逼企业升级,打造名符其实的激光切割加工中心。好的产业配套,对域外激光企业产生了吸引力。此外,葛店开发区的电商、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正在与武汉形成竞合发展之势,未来可期。”
7月24日,我市双招双引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葛店开发区双创谷产业园举行,现场签约项目28个,总签约金额约263亿元。在此次签约中,两大重量级“光芯屏端网”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芯映光电项目和总投资50亿元的瑞华光电项目,均落户葛店。
“近年来,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几乎成为光谷企业外溢的首选之地。”葛店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为华星光电供应发光粉末的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工厂建到了葛店;为位于光谷的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2家上游企业供货的三安光电,驻扎在葛店;而配套三安光电的武汉拓材公司,干脆从光谷搬到了葛店。
科技资本融合 共促成果转化
乌黑浑浊的工业废水,流经一组碳化硅陶瓷膜装置后,立即变得清澈洁净。这个曾经躺在实验室里的装置,如今用在了陕煤集团工地上。而这套装置,产自我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核心技术成果出自武汉工程大学徐慢教授团队。这一成果从立项到研发、完善、转化,耗时8年。
“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品变为产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徐慢说,碳化硅陶瓷膜要实现量产,硬件投入动辄数千万元。
2016年,我市相中碳化硅陶瓷膜研究成果,市政府全资投资公司——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徐慢团队以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共同组建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促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成果转化。
不仅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市昌达公司还对公司贷款利息给予50%的贴息。市科技局全程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自项目决定落户鄂州后,积极协调推进公司注册、股权融资、技术研发、项目投产等各种事宜。“没有鄂州的支持,不可能有公司的今天!”徐慢感慨道。
近年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市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科技创新项目倾斜,创新实行“股权+债权+担保”等模式,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迪洁膜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万度光能、深紫科技等一批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科技型企业。
有了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我市对接引进武汉高层次科教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的步履在不断加快,联合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中科鄂州量子工研院、沼山地下精密测量科技实验设施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各类省级科创平台47家,其中,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省级专业型研究所5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2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互动与合作的创新过程。创新平台实现了多方创新主体的融合与创新成果的共享,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表示,以创新平台为抓手进行载体互补,以科技金融为基础进行投融资互补,以高端人才引进为目的进行智力互补,能让我市创新资源更好地融入武汉城市圈。“近期,我市正在对比分析光谷科创大走廊辐射带动的其他4座城市政策的侧重点,谋划新的政策升级,力争我市激励政策最优,真正实现研发在武汉、落户在鄂州。”

站上“十四五”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焦点。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六大特色功能组团中,我市占两席。
宏大的发展蓝图铺开,宽阔的“黄金走廊”延展,鄂州站在了机遇的跳板前。武鄂同城协调发展,近水楼台,鄂州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先得月”,勾勒同城同兴动能?
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进行空间互补
在华容区庙岭镇未来三路一侧,总投资90亿元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居于武汉、鄂州两市交汇融合中心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以大数据与云计算、5G通信、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延伸带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行业细分领域,承接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是光谷科创大走廊延伸东拓的重要节点。园区往北不远处,便是国家存储器基地。往西,则直抵7个月前开工的整条大走廊的核心创新园——光谷科学岛。
同“芯”协力,同“屏”共振。华容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紧盯“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万亿产业集群,与光谷共建“园外园”,大力发展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华容的产业协作形态。
在这块离武汉边界不远的地方,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占地757亩,是葛店开发区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新兴产业项目,是主动嵌入对接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链的支撑性项目,其生产的关键组件将供应武汉光谷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等光电子信息企业。
在湖北三安光电项目一期试产前3天,湖北芯映光电项目也悄然落户葛店开发区。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主要从事发光二极管封装器件及显示模块研发、生产、销售,是三安光电下游客户。
“葛店已初步形成起步在高校、发展在光谷、共享在葛店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葛店开发区招商局局长祝晓荣介绍,发展光电产业,葛店力争当好“链主”。目前,葛店正精准对接武汉,与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千亿级规模的光电产业聚集区。
和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一样,产业新、环境新、生态新的梧桐湖新区,亦是我市承接武汉相关产业的重要区域。
“武汉要做到‘大而美’,与鄂州的对接是必要一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未来,随着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需要聚焦产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典范,例如在梧桐湖片区。”
用好的山水承接武汉溢出的科技资源,梧桐湖新区聚焦“科创+生态”,引入华中科技大学成立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培育高科技产业;引入科技创意城、丰树集团服务产业园入驻;引入慈文吴楚影城,投资30亿元打造影视基地;新区投资超30亿元致力于生态保护,包括污水处理、绿化覆盖、都市农场、环湖绿道、苗木基地等立体式多层次的生态体系建设……
5月19日,在华润置地、联投置业、华发股份等一批央企、国企牵头的梧桐湖新城城市共建者推杆仪式上,多家企业负责人认为,梧桐湖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生态轴,发展潜力巨大。梧桐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梁子湖片区正锚定“千亿产业、千家企业”方向发展,梧桐湖是最主要的承载区。面向未来,新区将大力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使梧桐湖新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之地。
承接光谷产业外溢 葛店凸显集聚效应
武汉光谷是我国五大激光产业集群之一,其中,华工激光占据市场高端。
然而,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光谷土地资源紧张,激光产业链上的企业纷纷向周边外溢。受益于此,葛店激光制造企业加速聚集。
“10年前,华工科技来葛店时,我们还属于拓荒者;如今,厂区两侧的路,一条叫创业大道,一条叫建设大道。”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介绍,越来越多的在汉激光制造企业开始在鄂州布局。据不完全统计,葛店已入驻激光制造上下游企业50余家。
华工法利莱智能制造三期产业园是华工激光自2008年进驻葛店后的第三轮产能投资。
“去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智能制造三期产业园投产后,预计今年产能将提升50%。”邓家科说,公司看中葛店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华工激光也见证了当地激光制造产业的发展。  
      10年来,围绕华工法利莱激光设备生产,千瑞达、万联、龙汇、鑫思迈、普斯讯等20多家核心供应商布局葛店。这些企业在机械制造、钣金加工、大件焊接、龙门加工等环节实现就近配套,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外协供应链。
葛店开发区智能制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发区激光制造企业分三类,即以华工法利莱为代表的知名品牌激光切焊设备制造商、中小激光设备部件生产企业以及配套的机械加工企业,来东机械属第三类。
来东机械公司董事长刘东旗介绍,该公司原是一家从事机械综合类加工的传统小微企业,添置新设备后,顺利进入激光产业链,为华工法利莱等企业加工激光切割机床身,一年的订单就超过500万元。
“以前,我们这些企业都是一个个‘孤岛’,互不了解,资源没有共享。”刘东旗笑言,“如今,生产配套几乎不出开发区,打个电话,马上取样、取料、送产品,一站完成。”
从“孤岛”到“岛链”,究其原因,有关专家解释:“葛店开发区通过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促进企业互通,把激光制造产业由点串成线,倒逼企业升级,打造名副其实的激光切割加工中心。好的产业配套,对域外激光企业产生了吸引力。此外,葛店开发区的电商、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正在与武汉形成竞合发展之势,未来可期。”
7月24日,我市双招双引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葛店开发区双创谷产业园举行,现场签约项目28个,总签约金额约263亿元。在此次签约中,两大重量级“光芯屏端网”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芯映光电项目和总投资50亿元的瑞华光电项目,均落户葛店。
“近年来,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几乎成为光谷企业外溢的首选之地。”葛店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举例说,为华星光电供应发光粉末的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工厂建到了葛店;为位于光谷的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2家上游企业供货的三安光电,驻扎在葛店;而配套三安光电的武汉拓材公司,干脆从光谷搬到了葛店。
科技资本融合 共促成果转化
乌黑浑浊的工业废水,流经一组碳化硅陶瓷膜装置后,立即变得清澈洁净。这个曾经躺在实验室里的装置,如今用在了陕煤集团工地上。而这套装置,产自我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核心技术成果出自武汉工程大学徐慢教授团队。这一成果从立项到研发、完善、转化,耗时8年。
“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品变为产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徐慢说,碳化硅陶瓷膜要实现量产,硬件投入动辄数千万元。
2016年,我市相中碳化硅陶瓷膜研究成果,市政府全资投资公司——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资3800万元,徐慢团队以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共同组建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促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成果转化。
不仅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市昌达公司还对公司贷款利息给予50%的贴息。市科技局全程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自项目决定落户鄂州后,积极协调推进公司注册、股权融资、技术研发、项目投产等各种事宜。“没有鄂州的支持,不可能有公司的今天!”徐慢感慨道。
近年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市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科技创新项目倾斜,创新实行“股权+债权+担保”等模式,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迪洁膜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万度光能、深紫科技等一批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科技型企业。
有了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我市对接引进武汉高层次科教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的步履在不断加快,联合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中科鄂州量子工研院、沼山地下精密测量科技实验设施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各类省级科创平台47家,其中,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省级专业型研究所5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2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互动与合作的创新过程。创新平台实现了多方创新主体的融合与创新成果的共享,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表示,以创新平台为抓手进行载体互补,以科技金融为基础进行投融资互补,以高端人才引进为目的进行智力互补,能让我市创新资源更好地融入武汉城市圈。“近期,我市正在对比分析光谷科创大走廊辐射带动的其他4座城市政策的侧重点,谋划新的政策升级,力争我市激励政策最优,真正实现研发在武汉、落户在鄂州。”
全媒体记者 吕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