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根植科技基因——鄂州外出跟班学习干部访谈录之七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10-12 语音:播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武汉光谷以打造东湖科学城为契机,着力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面向全球创新策源,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全国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在光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多个全国乃至全球“首创”不断涌现。聚集在武汉的92所大学、130多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正是光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我市外出跟班学习的干部表示,科技创新这门“课程”,武汉市值得学习的经验太多太多。

  打造自主创新的“策源地”

  “马蹄莲”,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和未来科技城人企服务中心建筑群,因其独特的仿生造型而得名。如今,“马蹄莲”不仅代表这座建筑群,还象征着光谷的科技创新精神。

  以“马蹄莲”为标志的未来科技城,是光谷八大园区之一,也是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担负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技术创新研发的国家使命。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大道上,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华为武汉基地为两极,中间创新带上,十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央企研发机构、知名民企星罗棋布,一路延伸至光谷地标“马蹄莲”脚下,16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央企、逾千家民企、近5万名科技创新人员与世界同步创新。

  集成电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激光产业、5G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汇聚成未来科技城最耀眼的一串明珠。眼下,这里已是一座智力高度密集、朝阳产业荟萃、人口达30万人的现代卫星城。

  “几乎是从零起步,武汉未来科技城仅用12年的时间,成为光谷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动能澎湃。”在此跟班学习的鄂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双文感慨,建设之初,决策者们便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着眼于科技、着眼于未来,做光谷的“大脑”和智力中枢。

  ——着眼于科技。规划总面积16.8平方公里的光谷科学岛,布局各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各类国际化高端科研平台和研究型大学,强化基础研究,培育一批引领世界的变革式创新成果。此外,按照“一家工研院、一条产业链”布局高端产业,打造自主创新的“策源地”。

  ——着眼于未来。依托东湖高新区“人才特区”优势,引导高层次人才团队加速向未来科技城聚集。同时,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激发高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积极性。

  “未来科技城的创新发展意识和谋划能力,值得鄂城区学习。”夏双文介绍,未来,鄂城区将抢抓武鄂同城化发展、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和花湖机场三大机遇,当好武汉“小跟班”,打造鄂州“小光谷”。

  目前,鄂城区提出“东接、南拓、西进、北控、中优”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其中,“西进”的关键节点滨江科技新区备受瞩目。

  夏双文介绍,滨江科技新区将着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总部经济,两个培育产业——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三个服务产业——科创、商贸、文旅,奋力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片区的引爆点。

  科学谋划新兴产业

  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亮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启动试运行、大悦城商业综合体正式开放……在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跟班学习的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邓宇浩,对应接不暇的大项目赞叹不已,3个月的跟班学习让她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维。

  “东湖高新区有8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有不同的产业项目定位,形成了不同的产业聚集区。”在邓宇浩看来,作为光谷八大园区之一的光谷中心城,以产城融合为抓手,以打造总部经济为定位,引领光谷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

  “依托光谷内生而成的各类产业要素集聚优势,光谷中心城吸引企业将总部在域内集群布局,已具备了研发、商务、融资、战略管理等总部功能。”邓宇浩介绍,总部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和资源配置模式,正在光谷中心城加速崛起。

  投用不久的铁四院(光谷)高科创新基地,已成为屹立于光谷中心城中轴线上的地标级建筑,在此之前,中心城迎来了多家企业总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百强企业、上市公司纷纷在此布局总部功能,如广为熟知的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总部、小米武汉总部、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OPPO华中软件研发与技术能力中心等。

  “光谷中心城规划、布局新兴产业能力很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行动果决。”邓宇浩感触很深,她介绍,中心城特别重视城市规划对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布局的引导作用,聘请美国SOM公司编制总体城市设计,一方面强化光谷“黄金十字轴”城市框架的中心节点作用,一方面按照规划引导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入驻。

  截至目前,已聚集企业1500余家,其中逾半数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新消费等领域企业。

  “借鉴东湖高新区的发展经验,鄂州应结合自身实际,将更多工作思路转变到产业规划和发展上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引擎。”邓宇浩认为,鄂州应在科技同兴上继续推动与东湖高新区的密切合作,积极参与东湖科学城和湖北实验室建设,深度融入武汉产业布局,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谋求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层次合作。

  八方英才聚首“向往之城”

  7月27日,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人才发展先行示范区,并为之配套最新迭代的7项人才创新举措,瞄准打造八方英才慕名自来、纷至沓来、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城”。

  当前,光谷正以第一资源引领东湖科学城建设,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汇聚磅礴的人才力量,数据足以说明——

  10年前,高校毕业生留汉率只有35.75%,截至2020年底,已有51.59%高校毕业生回流江城。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增长更是明显,留汉率从17.97%增长到43.5%,实现了成倍增长。

  2021年,光谷常住人口达到118.38万,其中20岁至44岁的年轻人口占比超半数。

  高端人才引进更是成效显著,目前,光谷已累计集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70名中外院士、8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4名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创新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近2万名。

  为何武汉成了广大人才眼中的“香饽饽”?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胡先拓认为,武汉爱才更惜才,为高校毕业生、中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用“热带雨林”式的创业就业环境留住人才。

  ——要落户快,没有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全员开放落户、全家解决落户、全时办理落户新模式,让人才安心“扎根”;

  ——要工作好找,设法解决。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市属国企招录规模,在事业单位、高校、各类创业园区等建立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基地400家;

  ——要待遇好,全力提供。补贴1年社保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提供人才公寓、住房补贴、购房补贴,建立以“光谷人才卡”为依托的服务体系,提供“医商住行”等全方位服务;

  ——要创新环境好,积极支持。5个工作日内最高获批30万元资助资金,毕业5年内创办小微企业、从事新业态的高校毕业生给予8000元一次性创业补助。

  “人才引领发展,武汉树立了样板,鄂州应紧扣武鄂同城化发展,画好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同心圆。”胡先拓认为,两地应在2021年签订的《武鄂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强化合作事项,将鄂州的高职院校纳入武汉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打造1+1>2的武汉都市圈人才公共服务协同发展示范区。

  全媒体记者 童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