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我待抢抓都市圈发展机遇 各市全力招引人才推进科技同兴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 日期:2023-01-16 语音:播放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抓科技创新就是抓发展,谋科技创新就是谋未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武汉都市圈各市刚刚结束两会,在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实施人才战略、推进科技同兴进行了部署。

  ■ 黄石

  加快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黄石科技城二三期、光谷东科创岛等创新平台,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建设,全力打造科创高地。做强武汉、上海离岸科创平台功能,建成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全力打造科创“飞地”。加快工业互联网、智慧纺织创新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大冶湖高新区、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全国一流园区,全力打造科创“公地”。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平台化、链主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力争新增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东楚英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机制,以“人才出彩”成就“黄石精彩”。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坚持科技创新区域分工协作,武汉做从0-1,黄石做好从1-10、10-100;完善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中心功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5亿元以上,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 鄂州

  协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东湖科学城副中心,做优做强葛店经开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鄂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创新节点。加强与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等合作,对接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协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增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0%。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引导企业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0个以上,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0亿元。实施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参与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基金。

  打造人才汇聚高地。聚焦通用航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建立高端人才库,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持续选评“鄂州工匠”。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创投天使基金。壮大“人才服务联盟”,深化“人才服务月”活动,开展“人才驿站”建设,让各类人才在鄂州如沐春风。

  ■ 孝感

  招引培育各类人才1000名

  持续强化科教人才支撑。支持湖北工程学院建设国内应用型一流大学、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水平综合性高校、美珈职院争创新型全日制高等院校;加快市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集团)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教育服务发展水平。

  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组建纸(卫)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尖刀”攻关,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支持应城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安陆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市),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2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4%。深入实施“澴创人才计划”,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诚心留才,招引培育产业领军、科技创新、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1000名。

  主动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孝感(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建设,孝汉合作共建科技平台10家以上。

  ■ 黄冈

  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

  扩大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做实离岸科创中心,配套建设科技加速器和特色专业园区,搭建前后台一体化平台。

  加快科创企业导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推动湖北中科、石材、蕲艾、薯芋产业研究院运营,组建中药材、茶叶、钢构、磷资源产业研究院。围绕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市县政府组织揭榜攻关。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1%,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优化在黄高校专业设置,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成立3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创建2个省级、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创新柔性引才模式,让各类优秀人才近悦远来。

  ■ 咸宁

  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湖北科技学院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学科,支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集团学校等高职、中职院校打造品牌专业。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创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强10个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0家,总数达4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0亿元,占GDP比重达17.5%。持续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20项,完成湖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1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6%。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00件,支持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区。

  实施人才强市工程。优化“南鄂英才计划”,推动各类人才自主培养。依托省级集训基地、康养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优化护理人才培训,打造华中地区最优质的护理培训基地。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村医学历提升行动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乡村规划师制度。“并线推进”人才招引与项目招商,持续实施“招硕引博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才聚荆楚·志在咸宁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平台建设,柔性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统筹实施“香城人才卡”,真心爱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 仙桃

  抢抓武汉建设国家科创中心“风口”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巩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厚植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做强科创载体“加速器”,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步伐,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

  抢抓武汉建设国家科创中心“风口”,探索建设科创飞地、离岸科创园,放大“研发在武汉、生产在仙桃,孵化在武汉、加速在仙桃”效应。做大科创企业“成长库”,培育梯次强企方阵,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培育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10家,力争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1家。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打造政产学研金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揭榜挂帅”形式实施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汉江人才计划”“柔性引才计划”“沔才回归工程”,新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产业人才、主导产业领军人才20人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标准、质量、品牌、信誉一体化建设,叫响“仙桃工匠”“匠心仙桃”。

  ■ 天门

  发挥天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纽带作用

  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等区域性发展布局,推动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成势见效。深度对接“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和纺织服装产业,发挥天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纽带作用,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园区联动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力度,加快天门科技孵化园、天门中小企业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亿元、备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项。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创成省级创新型县(市)。深入实施“万名大学生回归工程”,推广应用“天才码”,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 潜江

  加快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主抓手,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以上。加快区域性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武汉工程大学潜江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潜江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进转化科技成果1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20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万众创新,力争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积极创建“湖北省质量强省示范市”,打造更多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