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武鄂同城“协奏曲”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11-24 语音:播放

  “有了地铁,回两边的家都方便了。”昨日,在光谷金融港上班的高晓乘坐地铁2号线转11号线,回鄂州丈母娘家,将2岁的女儿接回光谷的家里,谈及武鄂两地同城化的便捷,感慨不已。

  家住鄂州,坐城轨跨市上下班,成为越来越多武汉城市圈“圈”内人的生活日常。这是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葛店段开通运营后,形成的“跨城”生活图景。

  鄂州与武汉毗邻,葛店与光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通。随着两地加速融通,葛店已有超过6万人过着从“双城”到“同城”的惬意生活。

  这仅仅是武鄂同城化发展的代表作之一。

  为牢牢把握省委赋予“武鄂同城”的发展定位,我市积极主动对接大武汉,快速融入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领域与武汉协同推进,吹响了“武鄂同城”协奏曲。

  “武鄂同城”步履铿锵。9月,我市对外正式发布武鄂同城化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5个方面28项工作任务,吹响了武鄂同城化示范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嘹亮号角。

  一系列重磅措施表明:鄂州与武汉已健步迈入同城化发展快车道。

  同编共绘一张网

  8月31日,武汉城市圈第二次空间规划联席会召开,这是武汉城市圈九城规划部门不满4个月内的又一次聚首。

  之前,为推动规划有机衔接,我市专门委托武汉规划研究院编制武鄂同城化发展空间规划。

  武鄂同城,规划引领。近年来,随着两市协作不断“加密”,两地规划在国土空间、交通体系等方面正呈趋同之势。

  早晨7时,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迎来了一天的早高峰。据葛店南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平日客流量有4万多人次,节假日突破了8万人次。”

  年初,11号线葛店段的开通运营,武汉地铁首次走出武汉市,进入“跨市域铁路”时代。从葛店到光谷,如今只需3分钟。

  光谷、葛店相连。早在上世纪50年代,走316国道的武汉25路公交让两地群众享受到公交出行的便利。去年底前,城际公交已达3条。然而,跨市地铁的开通,才真正让两地快速从“双城”跨入“同城”。

  8月13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结束公示。规划提出,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轨道交通等复合交通走廊,培育发展6条城镇发展轴,辐射城市圈内包括鄂州在内的多个城市。

  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与武汉互动频次,在开通跨市地铁基础上,鄂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阳高速、新港高速鄂州段和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鄂城际连接线建设紧锣密鼓。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鄂两地谋划启动10个“断头路”“瓶颈路”项目,今年开工6个,完工4个,明年开工4个。

  “武汉到鄂州市域铁路已纳入规划范围,2028年前或将启动建设。”近期,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透露的这一消息,刷爆朋友圈。

  早在2020年2月,《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出台,提出建设武汉空港核心区与鄂州空港核心区,实验区依托客货双枢纽,有望提升武汉城市圈的对外通达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

  在“同编共绘”的战略指引下,武鄂交通网,正从陆路向空中延伸。

  7月8日,随着3600米长西跑道全线贯通,鄂州花湖机场向年底建成校飞发起全面冲刺,建成后将与武汉天河机场一同打造湖北民航客货运“双枢纽”。

  “两个机场的资源底蕴都很好,天河机场客运优势强,花湖机场主攻货运,两大枢纽同时运行,不仅是对整个交通方式的改变,也会拉动沿线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正在稳步推进的鄂州花湖机场,将与武汉天河机场、阳逻港、三江港、吴家山铁路枢纽等一起,共同构建武汉城市圈“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武鄂共绘一张网。随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更好地辐射和融合武汉城市圈,加快“武鄂同城”提速提质提效。

  协同互补一条链

  11月2日,紧邻光谷科学岛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主体项目—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动工。

  开工现场,“武汉籍”7家企业首批签约入驻。这些企业共同的特征就是:本部都在武汉东湖高新区。

  武鄂同城化发展,发力重点就在产业链协同互补。

  葛店开发区是我省第一个省级开发区,被誉为“中国药谷”;东湖高新区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有“中国光谷”之称。经多年发展,葛店在原料药生产方面积淀了优势,但临床新药研发偏弱,而光谷生物城聚焦生物制剂,新药研发实力强,但发展空间受限。

  “随着两地交通往来日益便利,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将研发放在光谷,制造放在葛店,相互取长补短。”鄂州市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爱民制药总工程师柳骏说。

  3月投产的三安光电Mini/Micro LED芯片产业化一期项目,其产品直接为数公里外、位于光谷的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两家上游企业供货。一年多前,专注半导体材料提纯的武汉拓材公司从光谷搬到葛店,只为就近配套三安光电等产业链下游而来,如今正为扩产启动新一轮融资。

  “你重‘屏’,我重‘芯’,葛店开发区与武汉光谷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飞如是说。

  嘉必优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营养素产品的科技型企业,总部位于武汉光谷。前不久,该公司在葛店的生产基地追加投资4亿多元,启动二期建设。项目达产后,葛店分厂将成为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

  “高端创新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是客观规律,武汉具有龙头引领优势,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洋认为,武鄂产业分工协作会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鄂州,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鄂州,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鄂州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产业链的延长加粗,要以创新链作支撑。

  作为承接武汉科创资源与成果外溢的地区之一,鄂州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战略机遇,率先推进武鄂科技同兴。

  9月17日,“联百校转千果”现场路演,由华中科技大学陈炜教授团队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

  目前,以这一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园,即将在距离梧桐湖新区工研院实验室约30公里的葛店开发区开建。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武鄂两地围绕创新链的协作,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工重塑,进而推动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等科创要素在两市间自由奔涌。

  武鄂同城发展不仅为科研团队搭建了创新平台,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梧桐湖新区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的楼顶,100多平方米的光伏太阳能板整齐排列。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户外示范性试验电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万度光能科研团队的实验基地。该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成果之一。目前,研究院累计引进64个项目团队,获批知识产权600余项,培育孵化出高科技企业57家。

  互利共享一体化

  10月13日,汉口银行葛店开发区支行办理了鄂州首笔武汉市社会保障卡“跨城通办”业务。“没想到2分钟就办完了。”武汉市民陈女士欣喜不已。

  此前一天,武汉、鄂州两地正式签订《武鄂人社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对接合作,实现政策统一、标准一致、系统对接、数据共享。

  无独有偶。3月30日,武汉、鄂州住房公积金深层次、高质量、多条线的互通协作,达成政策互同、管理互通、系统互联等七个方面的共识。

  民生同保,互惠互利。随着交通、产业、科技的加速融合,武鄂两地围绕“协同、融合、共享”做文章,一体化服务持续发力。

  “家门口就能看省级专家门诊!”去年11月28日,投资6.5亿元的省中医院武东院区开诊运行,鄂州市民可就近享受优质诊疗服务。同日,华容区采取与光谷合作办院、新建院区、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

  产业协同互补,跨域办事需求加大。

  目前,在武汉城市圈“跨市通办”106项政务服务的基础上,我市又与武汉联合推出首批36项有两地特色的“跨市通办”事项,正在引入可办武汉市的145项高频民生事项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进一步拓宽两地一体化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渠道。

  1月12日,家住鄂州的罗女士通过联系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全程在线办理,当天就领到了东湖高新区颁发的武汉雄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同月,葛店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区推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跨域联办。

  4月21日,包括武汉、鄂州在内,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齐聚武汉市民之家,签订“跨市通办”合作协议书。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完善武汉城市圈城市“一网通办”平台功能,推进政务服务网互联互通、电子证照信息共享,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统一标准、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通办服务机制。

  此外,建立完善大梁子湖共建、共管、共治保护机制,开展严家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两市交界处市容和卫生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环保共治项目也正在武鄂两地次第展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推动鄂州与武汉公共服务对标发展,加快实现公共服务产品“同城待遇”。

  我们拭目,“同城待遇”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全媒体记者 周长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